玩物而不丧志的包浆文化!
我们常面对那些带有温润包浆的传世古物充满着感动,包浆赋予了它们另一种精魂和魅力。那层仿佛是由时间凝固而成的包浆,让你依稀能透过它看到器物曾经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传世竹茶则,包浆温润
皮壳与包浆是文玩界常用的术语,人们对它的癖好和关注程度似乎仅次于器物本身。皮壳和包浆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是何时产生的?皮壳与包浆又是如何形成的?各位茶余饭后不妨研究研究。
"洪福齐天"老竹茶则
在玩物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包浆和皮壳混淆,这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实质的不同。
之所以称之为皮壳,顾名思义这一层物质类似于器物的皮或者壳,皮壳通常是依附在原有器物之外的。而包浆则不同,我们说琼浆玉液,浆通常是指透明的液体,故而包浆指的是那层透明的膜状物,也就是说我们能透过包浆看到器物的材质本身。当然一件器物上常常会有包浆与皮壳同时存在的情况。
老红木家具的包浆
器物的皮壳通常是器物通过较长时间在自然侵蚀、光合、氧化等作用下,经过化学反形而成不同于内里的变质层;或者经过风化、土埋、吸附等物理现象在表面形成的壳状依附层。大多数皮壳会遮蔽内在的实质,让我们不明就里。通常情况来说皮壳部分要比内质部分来的松散。
老象牙印章
只有器物在通过人为使用和盘摸过程中形成的那层如漆似玉的透明膜状物质才是包浆。透过包浆我们能更好的体会器物材质的内在精神。特别是一些传世古物,那层莹润通灵的包浆给这些器物平添了几分灵性和神秘感。
铜光闪亮的老门环
包浆是器物与坏境中或人体分泌的酸性、油性等物质渗入,并经由人的长时间摩挲擦拭后产生的。这个过程越久,包浆层就越厚,这种包浆是不断向器物内部浸润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想象中向外堆积产生的。
老坑翡翠的漂亮包浆
这有点类似玉的形成过程:玉的形成后期是由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形成的,所以我把包浆的形成称之为“玉化”,这就不难解释我们为何对这层包浆情有独钟了。
老翡翠指环
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我们通常用玉来表示美好的事物,比如玉成美事、琼浆玉液等等。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而包浆却是人之精气与器物长期作用下形成的。这种温润的包浆,让我想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老物件其实也有包浆,但这不是他们审美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他们常常会将包浆洗去。老外收藏的很多明代黄花梨家具,都是将原有包浆去除后再处理的。
中国人讲蕴藉含蓄,温润如玉;而代表西方文化的是钻石,他们更喜欢纯净璀璨。
盘出油的和田玉
包浆的文玩核桃
星月菩提盘完后的包浆
包浆后的沉香
藏式老凤眼
包浆蜜蜡
盘玩包浆的绿松石
“包浆”的砗磲
包浆的老银手镯
包浆的金戒指
有句话说,只要你有心,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包浆不了。
老街光滑的石板砖
广州上下九步行街的铜像
美国林肯墓地的雕像
采集于无锡二泉附近的太湖石,这上面有皮壳、有包浆,光亮温润处为包浆,其它灰质部分为皮壳。
惠山寺前石鼓,上部常受人扶摸,透过包浆能感受到石鼓材质的美丽,而无人接触的下部结了一层灰皮,这层灰皮让我们难以看到石头的本质。
无锡惠山寺前的听松石床。带有文字的部分经常受人抚摸和抟拓表面起了一层包浆。此石床为黄石质地,除有包浆处,其它部位已经风化剥落相当严重了
饱经岁月的虎门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