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岁月流转,冬去春来,最近气温回升,终于到了草长莺飞、繁花盛开的季节。那么,要做些什么才能不辜负这大好春光呢?
白居易曾说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大诗人感叹道,如果不是傻瓜的话,这么好的春光可不能辜负,一定要出去游玩啊!
01
先贤爱春游
先秦时期的春游,浪漫而风情。《诗经》中有许多爱情诗篇,都发生在春游之时。《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讲的就是郑国人喜欢春游,出了城东门后,满眼望去都是春游的妹子,是郑国男子邂逅爱情的好机会。
《诗经·郑风·溱洧》中提到“士与女, 殷其盈矣”描述了在溱水和洧水边, 到处可见来春游的郑国男女。许多男女在春游时两情相悦,订下终身。“郑风”是先秦时期郑地民歌,郑国人喜春游,每年春天,都会有大型的春游活动,男男女女到城外水边游玩,热闹至极。谈情说爱的浪漫元素,逐渐变成先秦时期春游的一大特点。
而至圣先师孔子也是春游爱好者,在《论语·先进》中,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很是赞赏,他认为春游的情形就好比一种人生境界,在春游的山水之乐中,是可以体味出“君子”的人生境界和生命情趣的。
孔子是把春游比做了一种社会理想境界,在他看来,从政的理想,归根结底是要让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百姓生活自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样的社会,人们岂不就好比生活在春天里、如同春游一样美好。
西汉时期的的敦煌壁画中,更是呈现了古人在清明时节春游途中“设乐踏舞”、“顶杆娱乐”和“攀树摘花”的内容。
生活在六世纪下半叶的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存世的记录春游活动最古老的画卷。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在东都设立“妙楷”、“宝迹”二台,藏古文画,展子虔曾应隋文帝所诏,任朝散大夫。他擅长山水、人物、台阁,也画过不少壁画。
·隋 展子虔 《游春图》。故宫博物院
他用细致遒劲的线条描绘形象,尤长于以青绿作主调。如这幅《游春图》使用青绿勾填,所画春山花树,殿阁游骑,线条纤细活泼,色调明快秀丽,看了令人喜爱山川,珍重生活。
在原画后,元代冯子振的题跋中,赞美了这幅画里所表现的“春漪吹粼动轻澜”、“桃蹊李径葩未残”等动态场景。在山水画中,展子虔也抓住人物的内在生命,表现出山川的全面景象和这景象里流动的春的气氛。
02
皇家爱春游
唐代一直有过上巳节的传统,《秦中岁时记》记载:“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之前,是唐朝最为稳定繁荣的时期,上层社会的舒适生活达到近乎奢靡的程度,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玩乐方式。游春踏青是刚刚脱去冬衣的贵族们挥鞭聚马、鲜装艳服、活动筋骨的最佳选择。
不仅是男子,当时女子也参加骑马郊游的活动。唐代尤其擅长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家张萱所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记录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在众女仆的导引和护卫下乘骑踏青游春,真实地描绘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妇女们,闲散享乐的生活,展现了贵族妇女的骄纵和欢畅。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
而宋代画家李公麟的一卷《丽人行》,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同小异,应出自同一底本,都是态浓意远、肌理细腻,“绣罗衣裳”跨着骠健骏马,贵族之气溢满全绢。“诗圣”杜甫写过一首乐府诗《丽人行》,描绘的正是上巳节这一天杨家姐妹们游春及百官宴的盛况,而这幅《丽人行》画作在典型的唐人造型与色彩氤氲中飘忽着杜诗的兴味。
·宋 李公麟《丽人行》。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人春游,喜欢吃吃喝喝,并且吃出了不少著名的“游宴”。曲江宴,就是载入中国饮食史的名宴。它是唐代进士放榜后的庆祝之宴,皇帝也会参加。又因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节,故而宴席间,皇帝、王公大臣、与宴者可以一边欣赏曲江边的春光,一边品尝美味佳肴。
·唐 《野宴图》。陕西历史博物馆
诗人王维在《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中记录了唐朝天宝年间,曲江宴的盛况之景:“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 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唐中后期诗人刘沧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考中进士,作为参加宴饮的人员之一,他以一首《及第后宴曲江》向大家描绘了一幅“曲江宴饮图”:“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宋 赵佶(传)《十八学士卷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隋朝时期,已形成了全民郊游的热潮。当时的女子春游时,如果遇到开放灿烂的花景,就会“铺席藉草,围坐一圈”一起赏花,这种赏花方式至今在日本还很流行。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词牌名“踏莎行”的由来也与春游有关。踏莎行,原指春天到郊外自然中踏青,“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相传北宋名相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望着水边鲜嫩的青草,想起了唐代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便作一首新词并谱曲相和。当乐工问起这段词调的名字时,寇准便将之命名为“踏莎行”,这一词牌名便流传下来。
宋代春游,在内容上也开始变得更多元化,除了赏花喝酒写诗,还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比如马球、蹴鞠。
·五代梁 赵喦 《八达春游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 张敦礼 《闲庭蹴鞠》(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钱选 《蹴鞠图卷》。上海博物馆
03
文人爱春游
魏晋时期,三月初三被明确地固定为“上巳节”。这个节日因选取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
上巳节原本以洁身祓除、禳灾祈福为目的。不过魏晋人不像先秦人民那样,痴迷于边春游边恋爱的浪漫,而是追求“玄游”。文人们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返乎自然,在山河间品茶,饮酒,作诗。
后来,逐步演生出踏青郊游、品赏自然、饮酒赋诗等内容,成为一种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的风雅之举。其中,“流觞曲水”的传统就是上巳节出来的文人活动。所谓“流觞曲水”,即选择一处风雅僻静之地,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的曲水边,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下便取而饮之,乘兴赋诗。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魏晋旅游达人辈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春游,就是晋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上巳节这天,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共游会稽山。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众人于山阴兰亭曲水流觞,写诗聚会。会上共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流量爆表的一篇游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著名的竹林七贤团体也是春游爱好者,七人常集于山林之中、泉水之间, 吟唱、弹琴、饮酒,肆意酣畅。
在当时,名士的隐逸还不像后来唐代的孟浩然那样,是为了“终南捷径”,也不像宋代的隐士林逋那样,纯粹是心如止水、无意红尘。魏晋名士的隐逸,其主要目的是避祸,世事无常,因此名士唯有啸聚山林饮酒谈诗,寻一个世外桃源隐遁避世,才能暂全此身。
·唐 孙位《高逸图卷》。上海博物馆
被称作中国山水诗开创者的谢灵运,也是个旅游达人。谢公不仅喜欢写游记,对旅游装备也很有研究。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郊游时,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而这种木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去其前齿, 下山去其后齿”,被时人称作“谢公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款登山鞋。唐代诗人李白也是这款登山鞋的粉丝,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中也记载了这一专业装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到了唐朝,春游真正成为了一项全民活动。唐人的春游,主要在上巳节、寒食、清明展开。这些节日,是唐代的公休假日。每逢这些公休假日,唐玄宗还会发员工福利,给百官发旅游补贴,让他们去春游。《赐百官钱令逐胜宴集敕》中记载:“春末以来, 每至暇日……赐钱造食, 任逐游赏。”
许多著名的诗句,都记录了当时百姓对春游的热衷。例如,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重庆歌舞团原创舞剧《杜甫》片段《丽人行》。
春游的头等大事是”赏花“,而除了赏花,还有一种非常雅致的春日游戏叫“斗花草”。斗花草亦称斗百草,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士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
当时在长安的白富美们小姐姐们,往往会提前重金购置各种名花,种在庭苑,为春日的斗花草比赛做准备。若单斗花草有些单调,再加上赌注钱物就刺激多了。“为赌金钱争百草,急行遗却玉珑璁。”写的就是一位宫女急着参加斗百草赌钱的游戏,匆忙间将玉佩弄丢了的场景。
要说唐朝最喜爱春游的人,白居易必须拥有姓名。他写过很多春游诗。例如《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而为人熟知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整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寺、贾公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湖青山绿中,诗人饱览西湖春光,最后才在杨柳荫下意犹未尽地离去。
·西湖春景。青简
白居易到了65岁时,仍然热爱春游,甚至出游频率高到妻子都有些不满。于是他在《春游》中写到“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大限言百岁,几人及七旬?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轮。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在《春游》的结尾,他还鄙视了一下连在春天这种美好季节都不出门旅游的人。
·西湖春景。JasonVon
在宋朝以后,上巳节逐渐被人们淡忘,踏青活动大多集中在清明节,人们可以一边祭祀一边春游。《春游晚归图》就记录了一老者骑马踏青回府的场景。老者前后簇拥着10位侍从,或搬椅,或扛兀,或挑担,或牵马,忙忙碌碌。据说,富贵人家带着厨师春游的也大有人在。
·宋 佚名《春游晚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描绘了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才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南宋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春景)。故宫博物院
04
人人爱春游
到了明清时期,上巳节彻底衰落,其郊游内容被糅合进了清明节里。借扫墓踏青是当时春游的特点。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天部二》中记录:“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明 周臣《春山游骑图》轴。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清明春游的娱乐活动已经非常丰富,相亲、喝酒、吃吃吃、赏花、斗花、踢球、射柳、荡秋千、放风筝等等。
·明 仇英 《春夜宴桃李园图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射柳是清明踏青的特色娱乐项目。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时,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道光《绮春园射柳图卷》。网络
而明清女子则喜欢在清明节荡秋千。由于清明节荡秋千随处可见,明清还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青年男女和活泼的孩子们荡起了秋千。秋千是在树的粗大横枝上拴结实的皮绳和木板,人站在上面抓着皮绳来回飘荡,还要拴上彩带,十分惬意。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故宫博物院
放风筝也是当时普遍流行的风俗,在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宋 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故宫博物院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人们相信,放风筝能够消灾解难,赶走晦气。因此,许多人在放风筝时,将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在风筝升空时剪断线,希望以此带来好运。
·齐白石 《山水春瑦纸鸢图》。网络
·清 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三月 踏青 饮酒。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
《古人郊游的不同玩法》 倪方六
《中唐诗歌新变研究》 魏娜
《藏在古画里的春天——唐人的春游踏青》 李红雨
《唐朝郊游运动探源》 张斌、冯大志
《跨越千年的时尚 都篮考》 郭丹英
《宗白华全集》第3卷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