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57岁全球最穷设计师,拿下建筑界“诺贝尔奖”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07 18:44:28

你相信只用黏土就可以建造一座可以抵抗暴雨的房子吗?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相信,毕竟黏土怎么可能抵挡住狂风暴雨。

但看完他的建筑作品,我们会发现,黏土竟然可以成为他们的希望。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是2022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他是该奖项历史上的第一位非洲建筑师,也是首位黑人建筑师。

普利兹克建筑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贝聿铭就曾获得过这项殊荣。

但今年的评选结果,却颠覆了所有人的惯有印象。

与历年获奖作品相比,凯雷的建筑不够摩登、现代,也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以及艺术感。

甚至可以说,凯雷的建筑和豪华没有半点瓜葛,他设计的建筑材料都是家乡随处可见的黏土。

01

6年的噩梦

一生的执着

凯雷曾这样介绍自己国家:据世界银行的分析称,布基纳法索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没错,布基纳法索,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全国识字率低于25%,一多半人都是文盲。

除此之外,这里旱季极长,气温高达45℃,雨季虽短,暴雨却冲得地陷房塌,年年上榜“世界七大最穷国家”,没水没电没医疗机构。

为了改变家乡,凯雷一路苦读。

30岁时,凯雷终于获得大学奖学金,进入柏林工业大学读建筑。

这时的他,便开始着手设计甘多小学的草图。

另一边,为了筹集资金,他一直在进行募捐和宣传,甚至长期劝说同学们将香烟和咖啡消费的钱节省下来。

经过他半省半募的努力,两年时间里,他筹集到了五万美金,成立了“甘多学校建筑材料”基金会。

有人会好奇,凯雷为什么对建造甘多小学这么执着,这件事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凯雷出生在世界上最贫困国家的最偏僻村庄——布基纳法索甘多村。

同其他城市一样,这里没有电力,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更没有学校。

但凯雷总说:“我是幸运的。”

的确,作为村长的长子,凯雷成了甘多村里第一个上学的人。

由于村里没有学校,7岁的小凯雷就到离家20多公里的城里读小学。

虽然是县城,但城里的条件并不如我们所想,小学的教学楼也成了凯雷的童年噩梦。

每回上课,他都要和150多名同学一起待在闷热的教室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对小凯雷而言,最难过的是,昨天一起上学的同学,可能第二天就去世了。

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熬过酷热且拥挤的课堂。

这样的折磨,凯雷坚持了6年,也让他坚定了一定要建一座小学的梦想。

02

用黏土盖学校

2001年,凯雷带着筹集到的5万美金回到了家乡。

可在他回到家乡,说出自己的设计之后,就立马受到了大家的质疑:“黏土房屋不可能经得起一个雨季”。

甚至有人说,又用回了祖祖辈辈造房子的黏土,难道,这就是凯雷要去欧洲学习建筑,而不是在工地上和他们一起干活儿的原因吗?

但凯雷有自己的想法,黏土最适合当地气候,只要加以改造,不仅可以降低搭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让大家对这种“穷人的材料”刮目相看。

为了让村里每个人都相信这是一种可靠和耐用的材料,凯雷做了不少工作。

他在黏土地面混入了一定比例的水泥后,让村民们轮流在上面捶打,加水,再捶打,直到粘土变得像砖块一样结实。

制作完一块砖后,放入一桶水中,5天之后拿出来,砖依旧是固体,证明它是可以应对暴雨的。

除此之外,凯雷还用它建了一个拱形,一堆人站上去,它依然没有坍塌。

通过不断的努力,凯雷终于完全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疑虑没有了,他开始到处游说,全村动员,他说:“这不是我的作品,是甘多的学校!”

在凯雷的动员下,全村人都加入到了这项工程中。

凯雷对他们进行现代工程的指导,带领他们一砖一瓦,纯手工建造出学校的每一部分。

为了通风,他设计出一种“双屋顶”结构,第一层泥砖搭成,通风透气,第二层铁皮悬空,遮风挡雨。

针对光线不足的问题,他便尽量利用开孔设计,从侧墙到屋顶,既能减少用料又增加自然采光。

更重要的是,光与影交织在棕红色墙体上,充满着诗意,这给常年贫困的当地孩子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从构思到完工,当地人提供了极其有限的资金和全部的劳动力。

对于这所学校的建造,甘多人可以拍着胸脯说道,这是我建的。

落成之后,甘多小学的就读人数从120人暴增到700人,将近6倍。

从此,孩子们不必为了求学和父母分离。

甘多小学的建造中,凯雷一人承担了所有工作,宣传、包工头、投资方......

但他笑着说:“这是甘多乡亲们的杰作,作为一个建筑师,唯一的关注点,就是人。”

2022年度评审辞中说到:“他深知,建筑关乎的是目标而非实物,是过程而非产品。

凯雷以其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于当地的材料,能够创造无限的力量。

他的建筑,为社区而建,与社区共存,直观反映出社区的方方面面——从建造、取材、规划到社区的特质都已融入建筑。”

03

永远的主题--家乡

甘多小学是他建筑师生涯的起点,同时也是他建筑生涯永远离不开的主题——家乡。

甘多小学,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二战后全球最重要的25座建筑之一”,也让凯雷赢下了“阿迦汗建筑奖”。

一战成名后,无数大项目蜂拥而至,但他选在了再次回到家乡。

在家乡,凯雷继续扩建着甘多小学的配套设施,校工宿舍、学校图书馆......

“在布基纳法索,年轻人赚钱只能离乡别井,我把项目带回去,他们就能一家团聚又养家糊口了。”

在他心里,一直没有忘记,从前每年离家上学前,村里的妇女会从衣角里挖出一枚硬币,塞到他掌心。

而妈妈说过,“她们想要为你的教育支出做点贡献,希望你学有所成,在某一天回到村里,帮助改善社区的生活质量。”

她们一辈子不识字,却愿意拿出她们唯一的存款,倾尽所有,支持凯雷的梦。

而凯雷也没有让她们失望。

往后数年,凯雷的项目如雨后春笋,在家乡拔地而起。

歌剧村、舒尔格中学、布基纳法索技术学院、医疗中心、医生公寓、孤儿院、健康与福利中心......

他拉赞助,教技术,建筑用的是当地掘石场的残料,挖的是遍地不要钱的黏土,雇的依旧是村里的男女老少。

村民们看不懂设计图,没关系,凯雷把设计做成模型,手把手教年轻人建造。

他像当年那些从衣角里掏出硬币的妇女一样,倾其所有,让家乡越来越好。

对凯雷而言:“甘多的项目自始至终都在培训村民的技能。

因为我只是希望,有一天如果我倒地死亡,甘多至少有一个人,能继续这项工作。”

除了设计建筑,他在当地发起了“芒果计划”,教村民们种芒果树。

他让每个学生都照管一棵果树,待芒果飘香时,学生也都长大成人了。

“我没啥愿望,就希望孩子们都能和我当年一样学有所成,然后用自己的职业,做出贡献”,这是凯雷的希望。

04

不止家乡,还有世界

从始至终,凯雷都没有用过现代机械和材料,不仅是因为黏土简单易得,更重要的是便宜,家家户户都能负担得起。

“我希望,每个穷人,都能有房子住。”

凯雷从不曾因为自己的建筑师身份,忘记家的方向和味道。

在他心中,家是那个满眼皆风光的地方。

凯雷不仅造福当地人,也在非洲各国建造符合当地的建筑。

同时,他在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地也有现代的设计作品。

伦敦的蛇形回廊,提醒人们关注世界各地正在经历的水资源短缺现象。

科切拉音乐节装置艺术,是凯雷受到了家乡空心的猴面包树形状的启发。

他总说:“无论出走多远,也别忘了回家。”

今年,凯雷已经57岁了。

他拿着全世界至高无上的建筑大奖,却依旧在非洲最贫穷的村落,做着最“简陋”的工程。

凯雷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让家乡焕然一新,也让艺术之花开在了贫瘠的土地上。

而对凯雷而言,建筑是带来持久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它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

正如颁奖词所说:“他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名奉献者。

在那些常常被世界所遗忘的土地上,他为不计其数的民众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体验,坚定地承袭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使命。”

【汇客厅文旅】升级你的旅行体验!

标签: 布基纳法索 诺贝尔奖 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