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苏宁艺术馆十二时辰——戌时|演义风骨千年传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08 05:45:13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时辰来规律自己的生活。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对应不同的时间段。我们不妨开个脑洞:如果以十二时辰来划分中国历史,每个时辰对应一个时代,会是怎样呢?

魏晋南北朝

阝 勹

廴 匚

戌时,十二时辰中的第十个时辰,又称黄昏,相当于每天的19点—21点。《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此时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此刻,中华文明进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对于炎黄子孙来说,这无疑是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之一。然而,历史舞台上交替上演的英雄史诗与文人风骨,却是那黑暗中最为耀眼的光芒。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恰逢全国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大批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发动“黄巾起义”,各地云集响应。朝廷为平息叛乱,不得已放权给地方各州牧,为之后军阀割据的局面埋下隐患。黄巾起义平定后,朝廷又爆发内乱,西北军阀董卓、李傕等先后把控朝政,各地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征战连年。

原为朝廷官吏的曹操在此期间崛起,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将东逃的汉献帝迎到许昌,并击败多股军阀势力。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之战击败了当时最大的对手袁绍,并在其后初步平定中国北方。公元208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意图统一全国,但被孙刘联军击败。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曹操画像

得益于《三国演义》的空前影响力,三国时期成为中国人最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奸诈狡猾的曹操,仁德厚道的刘备,少年老成的孙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无双的关羽;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六出祁山,过五关斩六将……一位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典故,共同谱就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桃园结义

三国后期,魏国朝政逐渐被司马氏掌控。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但这难得的统一局面却没能维持很久。

晋惠帝即位后,因其软弱无能,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八王之乱。晋朝宗室为夺取政权而自相残杀,朝廷内耗严重,整个中国北方陷入混乱。此前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发动叛乱,先后建立政权,造成中国北方人口凋敝、生灵涂炭,史称“五胡乱华”。中原百姓与士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最终,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王朝,史称东晋。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使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折。

▲《竹林七贤图》

东晋建立后,朝廷大权主要由士族掌握,皇权衰落,出现了一系列把控朝政的权臣;再加上军权外重内轻,不少藩镇心怀野心,叛乱时有发生。东晋后期,朋党相争,各地藩镇作乱,最终出身平民的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建立刘宋。

宋之后,中国南方又相继建立齐、梁、陈三个王朝。而北方在五胡十六国之后,相继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数百年间,南北两方长期对峙,被称为南北朝时期。最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立隋,并南下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动乱。

▲北齐佛教造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地方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再加上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中华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在这三百六十余年、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相互影响、融合、渗透,塑造了今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书法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局部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书法,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从曹魏时期开始,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书法等文学艺术形式就为上层社会所关注。在东晋时期,书法更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研习书法。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首先,是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家,在风格的开创和典范的树立上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被贯彻到实践中,从而奠定了书法的艺术性质。

▲钟繇《宣示表》拓本 局部

魏晋书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钟繇。钟繇是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在这一重要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他擅长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造诣极高,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正书(楷书)之祖”。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其书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神品”。

▲王羲之《远宦帖》 局部

▲王羲之《二孙女帖》拓本

来到东晋,书法名家更是灿若繁星,首屈一指的就是王羲之。书法大行家梁武帝对于王羲之的评价是“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就是说,王羲之是书法永远的规范。在楷书方面,王羲之在钟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则,创制出影响千古的范式,从此使楷书的各种点画有了明确的分工,隶书与楷书完全分流,成为特色截然不同的两种字体。行书方面,他继承钟繇技法,使之进一步规范化,成为后世模范,充分体现“晋尚韵”的特色。而在草书方面,他进一步使章草向今草转化。总之,他将钟繇古质朴素的书风改变为风流妍妙的今体,尤其是他的行书、小楷,标志着这两种字体的成熟。他以完美的技法和婉媚的风范,影响了此后整个中国书法的进程,被后人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摹本 局部

王羲之最为擅长的是行书,其中代表作是《兰亭序》,是他与亲朋好友数十人聚会于会稽山阴兰亭时,酒后即兴而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唐太宗太喜爱这幅作品,以真迹随自己下葬,因此这幅绝世神作早已失传。由于王羲之的真迹到今天为止一幅都没流传下来,连一个字也没有,我们只能从后世的临摹本中,体味书圣的风范。

▲王献之《中秋帖》 局部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放在王羲之身上再恰当不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成为了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大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的父亲。如果说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最大的成就是将楷、行、草三大字体明确区分开来,那么王献之最大的成就则是将三大字体重新杂糅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王献之在南朝时的名气与评价,一度超越了他的父亲。同样是梁武帝,对王献之的评价则是“绝众超群,无人可拟”。

▲王献之《鄱阳帖》拓本

▲王献之《十二月割至帖》拓本

王献之不为其父所束缚,而是改其父的内擫笔法为外拓笔法,大胆创新,进一步破除古法,增强点划之间的牵连映带,突出节奏的变化,使行草书更具自由发挥的空间,创造了“破体”。他以行书的笔意写楷书,以草书的笔意写行书,介于二体之间,却又兼二体之长。随手挥洒,俯仰适意,触处生妙,令人观字而想见其风流。王献之之后,行书与草书的界限变得模糊,后世书法几乎再没有纯粹的草书或行书,而是以“行草”为主,至今延续1500年。

▲王珣《伯远帖》 局部

许多人说,书法之神一定把太多天赋赐予了王家,以至于王氏一家出了这么多书法大家。王珣,与王羲之、王献之一样,同出于琅琊王氏,算是亲戚,也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家。其代表作《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乾隆时期,《伯远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米芾临本)并称为“三希”。

戌时

苏宁艺术馆

Suning Art Museum

▲苏宁艺术馆(拍摄于晚上20时)

标签: 魏晋书法 中国书法 三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