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解惑丨文人作画为何都爱题字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09 16:54:37

齐白石在金石书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他说:“我的诗词要高于书画雕刻”,充分显示了其国学功底和自信。还有一位是国学大师启功,他说自己“字不如画,画不如文物鉴定”。这些大家为何都这样?笔者认为,艺术需要文化来支撑,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更需要文化去延伸,通过诗词艺术和技巧艺术传达思想、情感,家国情怀等,再加上品格的修养,才更能体现一位艺术家的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书法和诗词最脱离不了关系。诗词在书法中能更加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或奔放、或飘逸、或古朴,充分发挥了技巧艺术和文学艺术之美,这会使得其书法作品被后人崇拜。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书法,而是通过自身的文学艺术在技巧艺术上展现出来,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苏轼《寒食帖》

苏轼的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而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了“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把这两首诗放在苏轼3000多首诗词中,并非是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像这样的例子还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坚的诗书等等。

唐寅诗书画兼善,三者交融,绘画之余,他题诗入画,诗书画三位一体,构成了布局更为完美,内容更为丰富的优美画卷,题诗入画后,绘画的主题得以升华,意蕴得以扩展,其画境尤具诗意,增强了画之韵味,使观者赏画、品诗、观书并举,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在为画题诗时,又将绘画技法溶于诗法之中,将绘画的色彩、线条、布局用于题画创作,建构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诗中画,他在题画诗中构造画境,并闯进画面点缀风景,以“有我之境”显“我在”精神,张扬了他的个性,成就了他独特艺术追求,使观者赏画、品诗、观书并举,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

齐白石《清白家风》

还说说湖湘的齐白石吧。他许多画作都有题诗,似有通过诗来表达画面中的不足之意或更淋漓地表达情感。如《不倒翁》题诗:“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如题《紫藤》:“半亩荒园久未耕,只因天日失阴晴。旁人犹道山家好,屋角垂香发紫藤。”如题《白菜》:“朱门良肉在吾侧,口中伸手何能得?是谁使我老民良,面皮变作青青色!”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诗词的魅力,我们也看到诗词与书画的结合,相辅相成。通过文字增强画面感和画外之音,通过画用诗词表达情感,起到了图文并茂、声情合一的效果,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见解,起到了双重艺术效果。

◎本文原载于《湖南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文学艺术 黄州寒食诗帖 坟墓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