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紫砂壶精品赏析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12 13:02:47

紫砂壶的历史发展,几经沉浮,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手工艺迄今为止并未失传,而且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这些都得益于众多紫砂壶艺人和传承者的继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

紫砂壶制作是一门手艺,一种工艺,千百年来在创作者手中愈发炉火纯青。一块块朴实无华的泥料在匠人手中重获新生,成为惊艳世人的艺术品。紫砂壶型制多样,风韵各异,值得紫砂藏友们细细玩味。以下我们来了解几款紫砂艺人的精品之作,与藏友们共赏。

鲍志强款石瓢紫砂壶

鲍志强,1946年生于江苏宣兴蜀山,字乐人。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导,从事陶刻创作。对书画、篆刻、陶艺皆有研究。

此款石瓢壶直筒形壶流矮而有力,桥形壶纽高高拱起,壶底有三棋子扁足。作品整体看,壶流、壶把、壶纽点线面处理精到,搭配协调,比例恰到好处,多一分则显臃肿,少一分则显失落。壶身铭文日:泉自花阴汲,铛随树新移。松声才歇处,蟹眼渐生时。绿雪滋斟浅,香云欲啜迟,只须分茗舜,不在试枪旗。

陈鸣远款虚扁壶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是清初壶艺成就很高的一代陶人。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此作品虚扁壶是少见的极扁造型,扁身,壶流近管状,角线面体比例端庄,形虽扁却气度昂扬。泥料采用调砂工艺,粗犷中见豪气,表现出紫砂的特有肌理效果。这种壶型属于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的器型之一,行话说“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拍子一下一下地拍成这么扁,用力要均匀,使壶身扁而不塌,可以说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陈鸣远款松段壶

陈鸣远此件紫砂壶作品是一件仿生之作,精选紫砂团泥为材质,泥色呈古老苍松树皮质感。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壶身,结构严谨,比例协调,泥塑工艺精美,层层叠叠,将古松苍老之外皮塑做得分外肖似,造型逼真。壶盖内印刻“鸣远”款。壶底盖“陈鸣远”方印。

作品整体气势古朴,树皮斑驳苍劲,松枝虬蟠,针叶写形亦写意,形意俱佳。壶嘴与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质朴古雅,挺秀有神,形象逼真。嵌人式不规则形壶盖,口盖紧密无间,并且展现出年轮效果。盖纽巧取松节一段,塑成开叉的松枝及松叶匍匐贴合于盖首,其上松针、松果极其逼真。与壶身对应以小视大,使壶充满活力,颇具画龙点睛之效,艺趣盎然。

储铭款双线竹鼓壶

储铭(1881~1937),名腊根,号大匠巨人,龙溪山人。其原是宜兴西乡盛塘桥人,16岁来到宜兴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20岁后即以制作紫砂洋桶壶崭露头角。在清代宣统年间,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专门制作洋桶壶,时称“洋桶王”。

此壶以竹为题材塑造而成,以物抒情。壶身似竹节,饱满富有张力,肩、腹双线凹人,错落有致,呈现了双线竹鼓圆润有力,刚柔相济,充满韧性与内敛的竹韵。一弯嘴作为三节,壶把为四节弯竹圆把,刚直曲折,富有张力。盖面上取一截曲竹为纽,并贴塑竹叶配饰,惟妙惟肖。造型饱满高挺刚柔结合,自然优雅,雍容大方,充满生机。

范大生款四方竹顶壶

范大生,字绳武,号承甫。师从紫砂名家范鼎甫,善于制作“合菱”“竹 鼓”“鱼化龙”等壶,每次出品必然销售一空。作品生动传神,富有情趣,享有 “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美誉。先后曾受聘于宜兴利永陶业公司、吴德盛陶号、上海铁画轩等陶器公司制壶。

此款四方竹顶壶以竹为主题,紫泥演绎,丰润盈光。圆鼎状壶身,四方隐角,饱满有节。刻画极为细致人微的隐角竹节纹,方中寓圆,阴阳凹凸分明。壶底、壶肩、壶口、壶盖,呈叠砌式,端庄稳重,体现节奏之美。纵向筋纹线条上下贯通连为一体。竹节纹壶柄亦方中带圆,自壶腹底部胥出,向上弯折成圆弧,遒劲有力。盖为四方隐角,隐角筋线逐渐消失于盖顶。口盖饰母子线,可转换吻合,贴切紧密。壶纽为一截形状扭曲的竹枝,头尾皆与壶盖贴花竹叶相连,根基扎实,底蕴厚重,盖内钤“大生”款。

顾景舟款仿鼓如意壶

顾景舟,制壶风格严谨,善于制作光器,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气质高雅。他还精心培养了一批制壶名家。

此款仿鼓如意壶为顾景舟早期的一件历史佳作。壶体选用精心调配的墨绿泥,一共制作了三把。由全手工制作而成,难度比较大。在传统“仿鼓”壶造型上,用一铜丝压制成图再用线杠制成“心”形如意筋纹,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得成。壶身由四片如意相连,对称分布,线条在起承合间流畅爽利,呈现一股行云流水的美感,使作品气韵生动、饱满。壶嘴、壶把上的刻线和壶肩如意刻画相映衬,使全壶充满动势,并充分地表现了紫砂的可塑优势。

一般来说,制作此壶时会将壶口沿与盖边沿同比例等分组成圆线,但此壶并不是。而是上弧面略宽、下弧面略窄,壶口沿与壶盖边沿相吻,口盖平直且紧密,合成一条饱满的圆线。其充分展现了顾景舟制壶对于“黄金比例”的追求与拿捏。壶纽为桥形如意纽,与壶身如意纹相对应,浑然一体。整壶型、神、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其所制壶中一件极品之作。

顾景舟款提壁壶

提壁壶是由顾景舟和工艺美术大家高庄教授创意设计,顾景舟先生于一九五六年首制,从打泥片到烧制成功,花费了三十多天的时间,历经四次改版,在梁的高低,嘴的伸卷,盖的变化,纽的虚实,角的锐钝,都做过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才终于问世。

该壶从其整体似一枚古代玉璧而得名。壶身作扁圆柱形,近底微微外撇,折收成圆底。盖面平弧抽凹,双曲线运用得当,错落有致。纽形饱满,形成微微凸起的曲面,壮丽旷达。提梁把凌空而起,虚实相间,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把空间以方寓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传统原始审美观。整体造型以微曲线组成,虚实相衬,柔中见刚,线面简清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是紫砂造型上突破创新、别具一格、形象完美的典范之作。

“珠联璧合”的文化内涵,穿古融今的造型艺术,把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件精、气、神俱佳的作品,象征了许多:天地、日 月、虚实、起伏、刚柔等,犹如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韵的诗,更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顾景舟款僧帽壶

僧帽壶的器型在宋元时期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中已有出现,明洪武、永乐年间也曾烧造过青花以及釉里红僧帽壶瓷器。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 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元代器型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代器颈略高,腹部略瘦。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明代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也将此种器型移植了过来。紫砂材质的僧帽壶最开始制作于明代金沙寺,后期经时大彬等人的传承制作,但清代相继失传,这就是我们很难见到一把清代像样的僧帽壶的原因。由于僧帽壶的壶身为等边等面折腰六方形,所以泥片的对角连接需要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底和渊博的文化内涵。

顾景舟制作的这把僧帽壶可以说是将壶的形、气、神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整体轮廓清晰、锋芒内敛,各个部分的衔接也自然贴切、和谐挺括,造型上节奏紧凑、浑然一体。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壶颈的肩线线条等细节处都显现出手工艺的趣味和紫砂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

顾绍培款雪华壶

顾绍培于1945年5月出生,1960年进紫砂工艺厂,师承潘春芳、陈福渊,后又得顾景舟指导,涉猎广泛,茗壶、尊瓶、花盆无所不为。

此款壶型最早是由顾景舟历经“文革”后创作,通过选择轻盈的六角形雪花来反衬乾坤之重。而顾绍培此把雪华壶亦颇得顾景舟真传,极具神韵。此作品整体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从壶纽到壶底,上密下疏,采用了大大小小比例不同的六方形块面分层次组合。壶盖面和壶颈部分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多道线面构成,线条粗细映衬,以线的粗细,面的宽窄来凸显雪华壶线条艺术,此壶制作规整,壶把端拿舒适便捷,为使用兼欣赏的绝佳作品。

标签: 造型艺术 错落有致 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