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会赢》: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爱拼会赢》
闽南古厝的乡愁家国情
文|冯昭
一部电视剧,让闽南传统建筑民居迅速“蹿红”。
近日,改革开放主题电视剧《爱拼会赢》在央视一套圆满收官。这部涵盖两家族三代人、四十年时间跨度的创业故事,以高海生、叶大莲夫妻从卖碎布头衣服到开设工厂为主线,串联起闽南式的亲情与商情,展现了晋江人“爱拼会赢”的奋斗精神。
剧中频频出现的红砖古厝,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隐含在剧情背后的古厝文化同样精彩。
南洋归来的精神依托
《爱拼会赢》的开篇,出现在闽南厝江一带的街居房屋之间。敲窗传信、隔窗喊话等剧情,带出了闽南古厝“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建筑特点。
《爱拼会赢》剧照
某种程度上,古厝是闽南地区文化融合的产物: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地区与闽南百越的文化交流;汉晋时期,中原汉民南迁,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点和东方大港,由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带来了伊斯兰文化;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则带来了西方文化。
而闽南人素来有背井离乡、下南洋打拼的谋生传统。但是,无论他们漂泊多远,回乡后一定要倾尽家财盖一座四周封闭的红砖厝,通过严谨精巧的布局,把居住、家族教育、宗庙祠堂等功能结合起来,以深邃的睿智思考如何壮大家族、繁衍生息。对他们来说,“起大厝”就是衣锦还乡的最好证明。
这样,百越文化、中原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不断融合,使闽南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无论寺庙、道观还是民间宅第,屋顶多作曲脊,并且弯曲度随着建筑规模变化,越是高等级的建筑,屋脊起翘越明显,最终在屋角尾端分叉,形似燕尾,因此被称为“燕尾脊”。
燕子和蝴蝶飞过晋江古石桥安平桥桥头的燕尾脊
燕尾脊高高翘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除富贵、吉祥的寓意,闽南人还将“燕子回巢”的情感倾注其中,寓意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如今,分布在闽南各地的数百座红砖厝,已成为闽南人留住乡愁、生生不息的象征。
不翼而飞的传家之宝
《爱拼会赢》取景地之一的嵩口古镇,不仅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的故乡,这里大大小小分布着上百座明清民居。
张元幹故居
嵩口镇最负盛名的古厝,是位于下坂村的用坦厝。这座大厝占地5000多平方米,由清朝乾隆年间富豪陈上珍所建,内有正大厅、下厅、横厝、横厅、书斋、门楼、内埕、外埕、雨水井、后花园及大小不一的200多个房间。正大厅内的“孝友”金匾,则是咸丰年间朝廷对陈氏族人的嘉奖。
陈上珍又名陈用坦,当地文献记载,他为人睿智、仁慈、俭孝,一方面命家中丁壮广开土地,一方面在嵩口镇盘下数间商铺,做起木材、粮食、土产生意。虽然财源广进,陈用坦又是一个极度节省的人,兴建用坦厝的时候常背起一个粪筐,在驿路、田野中拾粪。但对于乡间孤弱,他常施粥赈贫,修桥铺路,造福乡邻。道光年间,县里重建文庙,捐银六百两的三家,其中就有陈用坦。
用坦厝内的木雕屏风
厝内有一套传了六代人的16扇屏风,用名贵黄梨木雕刻而成,上部雕有花草虫鱼,中部雕有各种人物造型,下部镂空,融书法、木雕艺术于一体,并请金匠用金箔贴金,是陈用坦家族的传家之宝。
据说,用坦厝兴建耗时27年,仅这16扇木雕屏风就用了24年。曾有台湾客商看中其中四扇,出价600万元人民币收购,但被其后人婉拒。可惜的是,2013年,正大厅内一组四扇实木立体雕刻屏风,有两扇被偷走了。
梧林古厝的家国情怀
晋江市新塘街道的梧林社区,是《爱拼会赢》的另一处取景地。
这里三面临海,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侨村等特色于一体,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
梧林古厝:德鑨楼
在梧林华侨建筑群中,汇聚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古罗马洋楼于一体的蔡德鑨华侨建筑群最具特色。兴建于1932年的德鑨楼,共两层半,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的古罗马式建筑,内部保留着闽南大厝的二进五开间格局,是梧林华侨建筑群中装饰较为考究的“番仔楼”。
据了解,蔡德鑨年少时就振衣南下,前往菲律宾经营玻璃生意。为建造德鑨楼,蔡德鑨特地聘请英国设计师进行整体设计,并由上海租界派遣100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分组夯墙注筑而成。
德鑨楼入门的石柱上有一幅楹联,上联“正其谊不谋其利”出自《汉书》,教育后人做事是为了正义,不是为了利益;下联“敏于事而慎于言”出自《论语》,教育后人少说多做。
梧林古厝:胸怀祖国楼
历经90年风雨沧桑,德鑨楼木雕上的金箔依然清晰可见,古厝门面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当年流行的彩色玻璃、油画图案应有尽有。然而,屋子后方一栋五层建筑还是毛坯房。
原来,德鑨楼主体完工后,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蔡德鑨毅然捐出装修资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因此这栋五层建筑始终没有完成后期装修,蔡德鑨捐资抗战的故事却为后世传颂。
更多推荐
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