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赏析 |“吾心安处”里的古琴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展出了来自安徽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的古琴,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其中的7件~
“飞龙”连珠式古琴
宋
长121cm,宽21.5cm
安徽博物院 藏
“飞龙”琴为桐木斫,鹿角霜间八宝灰,朱漆重髹,蛇腹间流水断。龙池、凤沼呈圆形,龙池上方刻草书“飞龙”二字已为朱漆所掩,但痕迹仍清晰可辨。池之两旁刻长铭并跋,刀口显露,为重漆后所刻,其文曰:“连珠先生,创为此形。金玉其音,空谷遐心。中有鞠通,于千百龄。接踵匏巴,方轨师文。牙期口昔,嵇阮匪今。我欲从之,以思古人,而怀我好音。永以为宝,世世子孙。琴有连珠式,隋逸土李疑作,世称连珠先生是也。余游成都,薄值购获,狂喜屡日,因为铭以志其幸。同治元年岁在壬戌之秋,长沙陆长森寿田氏跋并书。”下刻扁方章一,篆“寿田”二字。池内左右刻倒题腹款楷书两行“大口口口五年叶介福重斫口”。
斫琴师叶介福,四川成都人,此琴重髹时间应早于同治时期。后人恐腹中刻款被误认为是制琴年款,故将年号挖去。
“诵馀”仲尼式古琴
北宋靖康元年(1126)
长123cm
四川博物院 藏
该琴通体髹黑褐色漆,鹿角灰胎,琴面有细蛇腹断兼流水纹。底板上“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颈部阴刻篆文“诵馀”二字,龙池内右侧刻楷书“靖康元年造”,左侧刻“松弦馆重修”。此琴曾被明代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重修和收藏。
此琴名为“诵馀”,中国古代常以“弦诵”代称礼乐教化或学校教育,“诵馀”即指弦乐,说明琴人在读书之余,常抚此琴来修养心性。
“玉泉”仲尼式铜琴
明
通长115.5cm 额宽17.1cm 尾宽11.9cm
故宫博物院 藏
仲尼式,明代制作,清宫旧藏。此琴面板、底板、岳山、焦尾、护轸均由铜制成,面板上有十三个金徽,岳山施七根丝弦。琴背护轸之下轸池之中排列有七个玉质琴轸,用以栓弦。琴轸上拴有黄色琴穗。
琴底龙池上方刻小篆“玉泉”琴名。池下刻鎏金篆书琴铭:
王孙位将相,侃侃持正义。
荣显非所耽,自号幽清士。
平生善古琴,雅尚还自治。
范铜成兹器,岁月犹亲志。
置弦一攫醳,玉泉声尚沸。
因忆响泉磬,丰剑今何寄。
重人匪重物,万古兴遐思。
乾隆庚午仲秋御题。
钤朱文“几暇临池”印,白文“得佳趣”印。庚午乃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御制诗集》收有此诗,为“题李勉玉泉琴”。
琴底龙池内两侧刻有腹款:“唐肃宗丙申年蕤宾月有八日,咸阳乐幽清士李勉捐奉铸造。”系伪款。
“寒泉漱玉”仲尼式七弦琴
明万历七年(1579)
长124cm,宽19.2cm
安徽博物院 藏
此琴为明代益王琴。琴为仲尼式,通体髹黑漆,灰胎为鹿角霜,十三金徽,漆面蛇腹断。龙池、凤沼均呈长方形,龙池上侧有“寒泉漱玉”题名,池内左楷书刻“益国道人□□□□制”,右楷书刻“大明万历七年,岁次己卯孟冬之吉”。凤沼内右侧楷书刻“南昌琴士涂桂”,左楷书刻“奉命按式监斫”。
明代宗室造琴甚多,其中 “宁、衡、益、潞”四位藩王所制之琴称为“四王琴”。此琴主人为益宣王朱翊鈏(1536—1603),自号潢南道人,性情豪爽,喜好结交风雅之士。南昌涂氏是当时有名的斫琴世家,益王经常命令涂桂来制作古琴。
“太古希声”仲尼式七弦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
通长125cm
四川博物院藏
此琴为仲尼式,面桐底梓,髹黑漆,流水断纹。螺钿徽,花形紫檀雁足。龙池、凤沼均呈长方形,龙池上方阴刻篆书“太古希声”,两侧刻行书“质以去门,调以广陵。一唱三叹,千古希声”,下刻篆书方印“益藩雅制”。龙池内楷体墨书两行,右侧“大明万历丙午岁孟夏月吉旦”,左侧“益国仙源道人获古桐雅制”。
此琴主人为明代宗室益敬王朱常氵迁(1559—1615),号仙源道人。斫制年代为万历丙午年,即万历三十三年(1606),此年朱常氵迁正式袭封益王爵位。
落霞式七弦琴
清道光
通长124.5cm
四川博物院 藏
此琴为落霞式,通体呈黑色,螺钿十三徽,鸡翅木雁足,玉质琴轸。底腹下部右侧阴刻楷书“黄石程廷甲制”,旁有篆文“华”字小印一枚;左侧阴刻行书“叶介福重修”,旁侧有篆文“崇祯”二字。琴腹内所刻铭文为底板所遮,仅见“道光”二字。
“马首”仲尼式七弦琴
清
长117.7cm,宽17.7cm
安徽博物院 藏
仲尼式,全身髹黑漆,瓦灰胎。龙池上方篆书填蓝“马首”二字。龙池左侧刻有长文题跋“乾乾龙马,丝丝若渊,纳音在水,声成在先,杨杨其首,两目顾瞻,三分损益,隔八生焉。”落款“竹禅题”。龙池腹内左楷体墨书:“大清道光九年张文魁。”
此琴为道光九年(1829)张文魁斫制,竹禅曾经收藏过此琴,于琴上题诗刻款。这是目前已知唯一和竹禅有确切渊源的古琴。
欣赏了这几件古琴
是否想要弹奏一曲呢
奉上古琴指法演示动画
赶紧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