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读印:陈豫钟“卢小凫印”,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儿?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16 13:50:47

晚清和民国的几位篆刻大家,包括徐三庚、赵之谦、王福庵,他们都有精彩有元朱文印作品,其实他们也都是元朱文名家(吴昌硕、黄牧甫不专攻元朱文,吴让之是典型的徽派),我们还要思考一下,他们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浙派出身(实际上,我们可以在这方印里看到王福庵印风)。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浙派的切刀还是徽派的冲刀,都同样可以创作出精彩的元朱文印作。所以,在读过奚冈的“龙尾山房”之后,我们有必要再读一方早期浙派印人的印作,就是这方陈豫钟的“卢小凫印”。

(陈豫钟“卢小凫印”)

我们说过,“元朱文印”的特征主要有三点:1、入印文字是小篆;2、朱文细线;3、文字粘连印边。那么,我们可以肯定,陈豫钟这方“卢小凫印”是标准的“元朱文印”。

这方印的边款值得一提,现存的三面边款,其实出自三个人,并且不包括作者陈豫钟本人,第一面边款,署名是“爽泉”,这是高垲的字,高垲是陈豫钟好友,浙江仁和人,书法家、篆刻家;第二面边款,署名是“桑连理馆”,这是陈鸿寿(字曼生)的斋号,陈鸿寿也名列“西泠八家”,后面会有文章再次说到;第三面边款,署名是“祥伯”,这是郭麟,同时代诗人,亦刻印,但印名不显。

(边款里的三位名人)

由此算来,这方印至少与五位名人相关。印主卢小凫(他当然也是名人)、作者陈豫钟,相关补款友人三人。由此看来,这方印除了艺术价值外,甚至还有文物价值。

我们在这里更多讨论它的艺术价值。

“卢小凫印”这方印最直观的章法特点是“对角呼应”,这一点稍加留意就能看出:右上角的“卢”字与左下角的“凫”字明显字形繁复,右下角的“印”与左上角的“小”字明显字形简单,由此构成了“对角呼应”的章法特征,当然,这种“对角呼应”首先利用的就是字形的疏密(这一点被稍晚一点的赵之谦称之为“不坏之宝”)。

(对角呼应的章法特征)

但其实这个对角呼应来得并不简单,作者至少进行了如下调整(就是作者的创作思路)才实理了这个“对角呼应”:

1、印文字序改成了“回文字序”。因为如果不用回文字序,就无法实现“对角呼应”;

(回文字序的调整)

2、篆法的调整。“卢”字的末横篆作弧形,给“印”字留出更多的空间;“印”字由通常的上下结构改作左右结构,从而适应相对较小的空间,如果仍作上下结构,篆法就会显得较为局促、憋屈。

(篆法调整对章法的影响)

不管是回文字序,还是篆法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印面的“对角呼应”大章法格局,这也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基础创作手段。

这方印的线质也值得一提,这是切刀完成的“线质”。这方印的线条质量涩感明显,有蓄力感,这种线质是后世王福庵铁线篆的前身。这种线质模拟的是书法中经常提到的“锥画沙”和“屋漏痕”,在线条行进的过程中,有笔与纸磨擦产生的滞涩感,并由此在线条内部蕴含出由时序递进而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线条更有弹性,也更具力量。

(断续的线条和若有若无边框)

还有就是由于残泐而产生的沧桑感。这方印中,有些线条甚至直接刻断,比如“卢”字中心的“田(由)”部的下弧,再比如“印”字“爪”部的中笔等,配以断断续续、残缺不全、若有若无的边框,结合柔美婉转的小篆书风,共同营造出了古意盎然却又清丽妩媚的印面气息。

(【布丁读印】之11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标签: 若有若无 如下调整 残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