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张啖鬼与张氏家族造像碑——从河阴之变开始说起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17 19:55:48

北魏张氏家族造像碑

尺寸:69.6cm

嘉德拍品

如若对比同类造像相近时期之造型,我们可以看见东魏天平三年(536)的造像(如邢长振造释迦像,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现藏青州博物馆)双领下垂式袈裟应该已经成为定式,胁侍菩萨的身形较以往显得修长,服饰贴身,能够显出身形的轮廓,身帔帛,挂璎珞,项圈开始变得繁琐,自此菩萨身上的装饰物开始增多,而最早出现这种改变的则是北魏永安三年(530)的贾淑姿造像(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现藏青州博物馆),即袈裟衣褶由追求立体效果的菱角状褒衣博带式逐渐向平面阴刻线转变,衣着服饰由最初的厚重、不显身形逐渐变得轻盈,四肢与身体也逐渐呈现分离趋势。而如北魏永安二年(529)韩小华造弥勒像,我们虽然仍可看见其衣裙下摆呈“八”字形外侈,但因为棱角状衣褶的消失,服饰整体的厚重感下降。菩萨像的上衣由对襟式变为袒胸式,外敷帔帛,下着长裙。这种袒胸式上衣成为后来菩萨装的主流,延续到北齐。

故而综合上述,可见本尊张氏家族造像所制年代明显为529年之前。如若对比北魏正光六年(525)的贾智渊造像(青州西王孔庄古庙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院)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如佛像外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内著僧祗支,绾结于胸前且外露于袈裟上,下着长裙,垂于足面,跣足立于双层覆莲座上。整体服饰显得十分厚重,很好地掩盖了身体轮廓,衣裙下摆边缘的“八”字形外展,袈裟衣褶作粗大的棱角状。二胁侍菩萨上衣着对襟衣,腰系带,下着长裙,裙摆略向外侈。帔帛覆盖双肩和上臂,并向外侈,自胸前垂落的帔帛在膝盖前交叉后反折搭向对侧前臂,并在外侧自然垂落。衣饰总体上显得较厚重,掩盖了其身形。多种特点均显示此张氏造像碑的制作年代应为529年之前,525年之后,在北魏孝昌四年(528),完全有可能制作出这种风格特征的造像碑。

如若拿此尊张氏家族造像碑对比相近时代与地望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我们便能发现许多之共通点。如其阴刻与刘根造像近似,其飘带与衣襟的处理也似纳尔逊博物馆之名品孝子石棺,对比两件作品的细部,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许多的共通之处。如若对比书法之细节,我们更能发现这件作品的伟大之处,如以下几例,我们便可与其作对比。

综合上述,本尊张氏家族暨张啖鬼背屏式三尊石刻造像碑,造型精美,雕刻工艺精湛,集造像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塑石刻艺术、以及文史考证、方志地理为一体,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物价值,它不仅是北魏时期灿烂的佛教文化和精湛的石刻技艺的体现,更为我们研究北魏晚期的世家族裔、造像艺术、佛教文化、魏碑风格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北魏晚期的重要艺术品。

标签: 发现许多 绘画艺术 胁侍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