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蒂斯还能如何解读?MOMA用一幅画办了一个展览
导语:1911年的巴黎,短暂而狂热的野兽派运动热潮已经退去五年,作为野兽派灵魂人物的马蒂斯经过几年艰苦的生活后,最终得到了藏家的青睐而身价百倍、名利双收,和家人住进了巴黎郊区的大房子。1906年至1917年间,马蒂斯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了近些年被重新挖掘、创作于1911年的《红色工作室》。
2022年5月1日,《马蒂斯:红色工作室》(Matisse:The Red Studio)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将尽可能还原“红色工作室”的现场,作品中出现的六幅现存的绘画、三件雕塑和一件陶瓷作品将在一百多年后实现首次重聚。其中包括了《奢华II》(Le Luxe II,1907-08),《科西嘉岛,老磨坊》(Corsica, The Old Mill,1898),《年轻的水手II》(Young Sailor II,1906)等作品。
这个展览展示了《红色工作室》这件作品,在备受冷落多年后,被首次以一个展览的形式隆重呈现。
《红色工作室》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作品吧!
亨利·马蒂斯,《红色工作室》,伊西莱穆利诺,1911秋季
站在这件作品前,观众就被邀请进入了马蒂斯位于巴黎郊区伊西莱穆利诺的工作室。构图的中心是一座老式的落地钟,没有指针,仿佛时间被静止。时钟的左边,倚着一堆没有上墙的画作,最小一幅是一件风景画。马蒂斯早期创作以静物与风景为主。
时钟右边的大尺幅的人物画下面,是两件颜色不同的雕塑。马蒂斯于1899年第一次尝试雕塑,投入了大量精力制作黏土,在1903年完成了《奴隶》。
除了将自己的画作与雕塑各就其位地安置妥当,画面前景中的桌子上还被整齐摆放了蜡笔和陶瓷盘,提醒着人们作为工作室主人的存在。
画面中没有一根作为空间和建筑的线条。马蒂斯用红色代替了这些线条的存在,营造了一个房间的存在。所有的物件似乎都飘在空中,相互链接,又各自通向不同的世界。
画面中出现的白色线条,勾勒出工作室中的椅子、梳妆台、时钟等与艺术作品无关的物体。这些线条并非画在红色之上,而是画布本身。马蒂斯在两个红色区域之中,留下了一条条狭窄的白色画布,画布上的红色平面则构成了支撑这些图形的地面。
虽然是完全平面的绘画风格,通过元素的排列,这个房间仍然有一种深度感。例如,左侧地板和墙壁相交的地方有一条线。家具的轮廓被缩小,但是桌子的边缘仍然会随着远离而变得向内倾斜,椅子也是如此。
再回到作品给人第一印象印象——红。被视为激进和热烈的红色,在马蒂斯笔下成为了一种饱满而稳重的热情,有一种克制的、理性的美。在红色的色调下,屋内柔和而均匀的光线一览无余。
为什么是红色?
马蒂斯本人在回忆这件作品的创作时表示,他也没有答案,只是“发现所有的这些元素……只有当它们和红色在一起,才成为了我的画面。”于是,他将这种威尼斯红大面积地覆盖在画的表面,当完成之后才反应过来:“我做了什么?这是我画的吗?”
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马蒂斯独特的画风,包括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同时,这件作品被视为马蒂斯的自画像。作品中出现的那些早期作品,展示了马蒂斯在成为一代大宗师之前,所走过的早期岁月。
马蒂斯的早期岁月
1869年,马蒂斯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商人家庭,家庭优渥,早年遵从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并学有所成。变故发生在21岁那年,马蒂斯因阑尾炎住院,母亲带来给他打发时间的画笔和颜料,触发了他的绘画热情,感觉“如同在天堂里。”马蒂斯决定更换人生赛道,重新学习艺术。父亲不赞成儿子的新职业,但仍会给他寄去少量津贴。
19世纪末的巴黎,印象派势弱,以塞尚、梵高和高更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崛起,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要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马蒂斯先后在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朱利安艺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受老师、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莫罗(1826-1898)影响很大。莫罗认为,绘画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像和梦幻才能获得。离开学校后,马蒂斯又受西涅克的点彩派影响,同时吸收梵高和高更所长。
参展作品之一,马蒂斯《戴帽的妇人》c.1905
1905年,36岁的马蒂斯带着三件作品参加了巴黎沙龙美术作品展。因为那句有名的惊呼,西方美术史上崭新的流派“野兽派”横空出世,马蒂斯作为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蜚声世界。
在野兽主义流行的短短三年中,马蒂斯遭受非议不断,但不影响他继续在绘画中冒险。1908年,马蒂斯在一家法国艺术刊物上撰写《论画家》一文,公开表面自己的艺术观念:
“对我来讲,表现不在于人物面部或激烈动作所流露出来的情绪,而在于我画中的整体组合和全部组成部分。...在一幅绘画里,可以看到每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起到不同程度的效用。...一件艺术作品喻示着万物的和谐。”
马蒂斯的坚持等来了独具慧眼的藏家,并因此身价百倍。1909年,马蒂斯终于在巴黎郊区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妻子和儿女欢欢喜喜地入住。同时,他继续吸收新的影响。1910年,马蒂斯在慕尼黑参观了一个大型伊斯兰艺术的展览,他在西班牙花两个月的时间研究了摩尔艺术,在使用强烈、未经调制的色彩方面有了新的想法。1911年,《红色工作室》诞生。
马蒂斯与红色
马蒂斯《红色的和谐》 c.1908
《红色工作室》并不是凭空出现,马蒂斯也创作了诸如《粉色工作室》等其他工作室系列作品。而从1908年创作的《红色的和谐》可以看到,马蒂斯正在朝着《红色工作室》的风格努力:都是同款的大面积的红色,用色彩来填充和创造空间。
而有趣的是,与《红色的和谐》相比,《红色工作室》将单纯的、统一的色彩原理大大推进,但是后者的命运要曲折很多,包括创作完成后被艺术赞助人拒收,以及在许多年里一直默默无闻。自1949年以来,这幅画一直挂在MOMA的画廊里。直到近些年,它才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学者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奠基之作之一,成为数世纪画室题材绘画中具有突破性的里程碑。
如何重新认识这件作品的价值,专家和学者们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给出了不同的角度。
《粉色工作室》 马蒂斯 1911年
关于工作室绘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与以往相同题材创作不一样,《红色工作室》不仅没有空间线条,也没有亮点和阴影。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线性透视和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家们所使用的氛围感,在这件作品上没有丝毫体现。
与艺术家通过空间和作品自定义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讨论了在文艺复兴过了数百年之后的20世纪初,绘画意味着什么。当时的塞尚、毕加索等等一批艺术家都做出了尝试,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过去的惯例,以及开始创造全新的视觉体验。而《红色工作室》标志着,马蒂斯探索属于自己的立体主义形式的开始。此种形式中的物体被扁平化、正面化,却从没有达到破碎、运动和画面倾斜的程度。在后来的几年中,这种形式一直吸引着他。
马蒂斯
“野兽”标签背后的马蒂斯
虽然马蒂斯被贴上了野兽派的标签,但是马蒂斯本人却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内心宁静。经历过战争,他的学生、朋友甚至女儿都曾经遭受纳粹的迫害,但是他从未将他内心的恐惧和憎恨体现在画面上。他的野,在于重新定义了色彩在绘画中的位置和作用。
马蒂斯希望色彩是主导画面、传达意图的最主要元素,喜欢将颜料从颜料管中挤出来后直接使用。他用本能来感受色彩:“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颜色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像在新印象派那里),我没有先入为主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
马蒂斯在伊西莱穆利诺的工作室中创作,1913
而神奇的是,这些热烈缤纷、对比强烈的色彩,在马蒂斯的笔下得以和谐共存,并能让人心生愉悦。这源于马蒂斯对于艺术的一贯追求:“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
至于这种神奇的变化如何实现,我们可以从马蒂斯自己揭示的绘画过程得到一点启示:
“我在画画时不得不从内心的感受入手:我看到面前有一个红色衣柜,它给我一种非常生动鲜丽的色彩感受,我便随兴所至,按照自己的意愿涂上红色的一笔...我喜好变换色调。有些作品经过不断的修改之后,其早先的红色主调,最终会被绿色取代。因此,我的画到后来似乎给人一种面目全非之感。”
(文中图片来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官网和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