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因崇尚雄劲古风影响董其昌等人,才成为华亭画派真正开创者?
导语:晚明时期的宋旭,画风独具个性,是松江画派的真正开创者,其弟子赵左、沈士充、宋懋晋等是松江画派的中流砥柱。他的山水画在继承沈周绘画的基础上熔其他名家画法于一炉,并加入自 己的理解,形成颇具特色的雄劲古拙之风。同时,他精研古人之法,对宋代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亦推崇备至。
《辋川图》局部
如果从山水流派来看,宋旭是一个并不典型的画家。
因为他既非吴门式的文人画家,也非院体式的浙派,虽寓居松江,但是松江画派的特点并不明显,再加上出身寒门,宋旭这样的画家在后世受到冷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辋川图》局部
宋旭也无意开宗立派,因此他获得了另一种自由,山水是其所行之记录,所感之抒发,他在自己的山水中融入了更多的个人色彩。
而他的徒子徒孙却都很有名。一位是“苏松派”山水画的领袖赵左,另一位是“云间派”创始人沈士充。他们二人还都是“华亭派”代表董其昌公开的代笔人。
《辋川图》局部
最有意思的是董其昌早年也受到了宋旭的启导和影响。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意开宗立派的宋旭,却因他们三人,而成为了松江画派真正的隐藏大佬。
《辋川图》局部
华亭画派真正开创者
宋旭是明朝中晚期画坛的承前启后者,他承吴门画派沈周之“前”,启华亭派董其昌之“后”,不但是华亭画派真正开创者,更是苏松、云间画派的导师。
师承这个事情,看起来简单,实则复杂。因为学有本源,才能如水有源,如树有根。也才能立得久,行得远。这就叫作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今人应如此,古人更是注重。
《湖州十八景图》局部
熟悉书画的朋友都知道,董源、巨然是五代北宋时人。
宋代的沈括称:“董源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平淡天真。其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上有云气,坡脚多碎石。”
《湖州十八景图》局部
巨然是董源的衣钵传人,因此,董源、巨然的画风是一致的,画史上也将他而让并称为“董、巨”。
元四大家之一的吴镇,孤贫隐居。“山水学董源和巨然的风格,吴镇学巨然的披麻皴,山多矾头,水边有沙岸……”。
《湖州十八景图》局部
沈周呢,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出入于元四家的黄公望与吴镇,兼取法于马、夏,笔墨挺拨,气韵浑厚,形成了粗笔写意的新面貌,开创了一代水墨浅绛山水的独特风格。更是吴门画派的奠基人。
继吴派之后,松江华亭派崛起,出过三位大家,那就是宋旭、顾正谊、董其昌。顾正谊、董其昌都是松江人,因此以华亭派著称。而宋旭虽是寓寄华亭的崇德人,但与顾正谊是同一时期的人,且年长董其昌30岁。
《湖州十八景图》局部
宋旭远师巨然、吴镇,近师沈周。赵左和宋懋晋又同师宋旭,沈士充在师法宋懋晋的同时也师从赵左。
以赵左为首的“苏松派”,以沈士充为首的“云间派”,这两派都导源于宋旭。至于华亭派的开创者,过去认为是顾正谊,因为他曾是达官,因“家多名迹,又与崇德宋旭、同邑孙克宏友善,穷探旨趣,遂成名家。”
《湖州十八景图》局部
其实不单单如此,早年董其昌也受到了宋旭的启导和影响,所以除了顾正谊外,宋旭也是对华亭派的形成,有着开创之功的。
这样一位扫地僧式的人物,他的画作是什么样的呢?
《湖州十八景图》局部
繁密雄壮与萧散简远并存
宋旭号石门,字初阳,他的山水画中,山石枞树用笔苍劲有力,用笔用墨经营位置都是异于常人。为何会异于常人呢?因为宋旭所长正是他人所短,创作巨幅山水皆不是吴门画派和松江画派所擅长的。
《无声诗史》中记录宋旭“画山水惟李成、关仝、范宽妙智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莫能方驾,近代难继后尘。”
《五岳图》日观晴曦 局部
可见,宋旭十分崇拜五代、宋元风格,他本人更是擅长“大山堂堂”的崇高风格山水画作。
什么是“大山堂堂”呢?这四字出自郭熙的《林泉高致》,针对山水画的造境而言,用其概水墨山水画整体的气象,这种气象可理解成正统、经典、崇高、壮伟、博大、阳刚、严谨、理性、秩序、恢宏、深邃、健朗、宽厚、苍浑等等,代表五代至宋初水墨山水画创作整体气象的意境之美。
《五岳图》
而宋旭的成就也确实在于这些气势磅礴而深藏不露的山水作品,可谓“运宋之理,行元之格”。
宋旭的画风特分为两种面貌,一种是繁密雄壮一路,另一种是比较萧散简远的一路。
《五岳图》融峰雨色
繁密一路,叠峦参差,不胜其烦,格调沉稳浑厚,如《五岳图》,整幅画卷画家运用了传统的平远构图法,景物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具较强的深远感。
画面用笔粗犷,潇洒秀逸,笔力雄劲,既充实了画面,也体现出明代文人画诗、书、画相结合的时代特色,不求形似,唯求达意,颇得沈周晚年画作沉郁苍茫的风韵。
《万山秋色图》局部
又如《万山秋色图》,采用高远式构图,图绘山中秋景萧瑟清远,远处山峰层峦叠嶂,逶迤而下,峰头丘壑古木丛杂,霜染红叶,间有楼阁屋舍、飞瀑溅流掩映其中。山脚下枯松参天,乱石棋布,溪随路转,水流潺潺。
溪畔小径上一文士正策杖下山。此画布局疏密有致,设色清冷淡雅,水墨秀润苍拙,山顶多以“矾头”和杂树点缀,有五代董源山水遗意;此外,山石多染少皴,杂木丰茂,造景气势险峻,笔法萧散,从中亦可见元四家的影响。
《城南高隐》局部
萧散简远一路以湖景为多,构图单纯、湖岸开阔、清新隽雅、村舍渔船互望,格调轻松自然,而且经常与实景相关,如《城南高隐》,画面明净简洁,笔法古拙凝练。运用三段式构图,所绘远处景物萧疏,城墙逶迤,城内楼阁、高塔、屋舍掩现其中,若隐若现。
城外杂树繁茂成林,茅屋数间错落有致。中间一条大河横穿,河面清澄宽广,江面上正行驶着一只乌篷小舟,一人端坐船头,远望江景,一人于船尾摇橹。
《城南高隐》局部
近景右方有一带院落的茅草小屋,屋内一头戴冠帽的隐士正静坐观赏院内花卉,旁边有一小童待立。院外几株古树,苍劲浑朴,枝干遒劲,枝叶葱郁。左侧小拱桥上,一老者正曳杖缓步而来。
该图构思精巧新颖,画境悠远隽秀,城内城外,一虚一实,流水、棹舟,城楼、古木,一动一静,有力地衬映了画中隐士超凡脱世、寄情山外的高远情思。
《城南高隐》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