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一片青瓷是如何“炼”成的?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可如何让青瓷古韵焕发时代生机?回到“瓷之源”,或许能找到答案。
从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
“当时就想学个手艺挣钱,因为家里很穷。”回忆起最初进入陶瓷世界的契机,青年陶艺家韩向东记忆犹新。长在内蒙古赤峰,从小是个放牛娃,因为写字画画好看,班主任给他指了条路——景德镇陶瓷大学。
从草原到“瓷都”,从“瓷都”到“瓷源”,10年间韩向东一步步打碎旧瓷片,为越窑焕新颜。
青年陶艺家韩向东
2011年,21岁的韩向东揣着家里凑的1000块钱,坐了两天两夜绿皮火车,从草原来到“世界瓷都”江西景德镇。
“觉得这个地方的电线杆子都好看。”韩向东蹲在街边看人拉坯入了迷,经人介绍来到江陶坊,一年打杂跑腿之后,正式从最基本的练泥、制泥、揉泥学起。
拉坯
“三四天睡一次,白天做事,晚上拉坯。”刚上手拉坯机时,韩向东恨不得天天练。冬天冷风穿过碎掉的玻璃窗,他睡在金水厂的水泥台子上浑身打颤;夏天做工易出汗打滑,他养成了光脚干活的习惯,持续至今。做学徒没工资,他只能吃食堂的剩饭剩菜,“没有油水饿得快,就狂吃大米饭。”4年之后,韩向东体重从110斤飙到150斤,典型的过劳肥。
修坯
学艺苦,磨性子更苦。“以前特别桀骜不驯,因为磨了几个月锉刀都不见成效,我曾经无数次把锉刀从楼上扔下去,但冷静完了再捡回来继续磨。”慢慢地,韩向东褪去了粗犷大条的性格,变得谦逊平和。
拉坯修坯刻坯,刻花釉上釉下装饰,柴烧盐烧熏烧汽烧……4年时间,泥土终成器。临近毕业,韩向东已把景德镇72道传统工艺兼学打通,成为独当一面的手艺人。“第一个月工资2万9千多块,后来每个月都能拿到4万多。把学费都交清了,也改善了家里的条件。”
钱挣到了,韩向东却半路刹车。毕业后,吃苦好学的韩向东得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明赏识,他爽快地留在了这位当代陶艺大师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放眼看世界。世界美术史、当代陶艺、美学观念、最新的展览、最前沿的创作……
白明教授(左一)与各国艺术家交流
“跟我做学徒时候接触的,完全不一样。”韩向东还能记起当时心里的震动。区别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当代陶瓷艺术诞生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特定环境下,它以陶瓷材料为媒材,注重表现创作者独有的美学观念。近年来,随着国际性展览和交流的日益增多,一批中国陶艺家蜚声国际,2004年《中国陶艺家》杂志的发行,都令中国当代陶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完全是主动选择,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种思路,我渐渐从传统中走出来了。”放弃优厚的薪资,韩向东欣然从传统转向现代,从现实主义转到了理想主义,由此开始了游弋于两者之间的陶瓷旅程。
把青瓷烧成莫兰迪色
“白明老师让我来,我二话不说就来了,家里人也很支持。”2015年,韩向东带着老手艺和新思路,来到越窑青瓷发源地上虞,成为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工艺组负责人。
韩向东现为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工艺组负责人
作为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瓷窑体系,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因为它影响了定窑、汝窑、官窑、乃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瓷等众多窑系。浙江是青瓷之源,而上虞别看地方小,这里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瓷的生产,东汉年间的小仙坛窑址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成熟瓷器,禁山窑址奠定了上虞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浙江上虞禁山窑址
禁山窑址出土的青釉瓷片
初来乍到,韩向东对厚重的历史虽心有戚戚,却也不得不承认青瓷式微的事实,“做了两三年,甚至有点儿打消我做陶瓷的积极性。”韩向东坦言,“因为青瓷本身的颜色比较沉闷,让人有压抑感。其次,不管从表现手法上还是制作工艺上来讲,青瓷都太单一了。无非就是换着花样雕刻,不能绘画,也不能镂空。”
“缺乏变化、千篇一律的东西很难吸引现在的年轻人。”韩向东思来想去,决定以“今天的美学观做今天的青瓷,然后让大家认可”。
结合现代审美,研发上虞本地瓷泥一度成为韩向东手头的重点工作。从2015到2017年间,韩向东跑遍了上虞的古窑遗址,来来回回收集取样上百种泥土,将它们分门别类标记、球磨淘洗、泡制晾晒、练泥成形制器再烧制,如此循环往复地实验。
上虞本地瓷泥
球磨淘洗
2017年12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在一次试烧中窑温达到1260℃且器身未变形,这意味着上虞本地瓷泥时隔一千多年后的再发现。同时,韩向东抛弃工业技术加持,复活原汁原味的柴烧技艺。团队在上虞上浦中学建立窑炉,以柴烧的形式“薪火相传”,截至2020年已烧制10余窑。
鹅黄、草绿、天青、月白,茶杯、盖碗、茶壶……“同样的泥,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韩向东以轻快多变的莫兰迪色系,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以杯碗茶具等更实用的器皿让青瓷深入日常生活。上虞本土瓷泥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面貌,也成就了其仿古而不媚古的作品风格。
韩向东作品
“小地方有大心胸”
“地域已经被完全地冲破掉了,”韩向东还想告诉今天做陶瓷的年轻人,瓷器不只是局限于上虞、景德镇、德化、龙泉等地,不只局限于做一个杯子、一个碗,还可以有更现代、更超前的表达方式。
上虞青,便是韩向东期望承载这份表达的一个空间。疫情之前,他和团队始终致力于调动所有人脉与资源,提供场地、设备、工艺等全方位支持,邀请世界著名陶艺家到此交流、创作、入驻工作室。
美国、德国、西班牙、阿根廷、韩国等多国陶艺家入驻上虞青
“什么玩意儿”“这我也能来”“做得跟‘狗屎’一样”,奇形怪状的泥巴、分离的人体、看不懂的拱形……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陶艺师带来的作品令人大跌眼镜,不明就里,频频挑战着当地人对传统青瓷的认知。
面对质疑,学徒出身的韩向东表示“不理解很正常”,他一笑置之。“艺术家总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有人靠泥本身的材质来做作品,有人靠器型,有人靠美学观。结构、光影、空间、建筑,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美国艺术家皮特·卡拉斯作品《Flamingo Dancers弗拉明戈舞者》
日本艺术家寄神宗美作品《Re-Creations空》
挪威陶艺家皮奥特·马雷克·诺瓦克作品《椎间盘病》
韩向东滔滔不绝地讲着他对当代陶艺的理解,在他看来,走原来的路等于没有出路,艺术终究要回归本心。“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存活而不被人遗弃?”韩向东反问道,“一定是回归到人、尊重每个人内心感受的东西。”
如今,韩向东又全情投入到对历代越窑经典器形的探究与技术复兴,怎么又回到了老路?
“学好传统手艺是为了往前赶。做陶瓷也好,做青瓷也好,我们要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赶上时代的潮流。上虞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有大心胸。”韩向东说。2021年3月,韩向东被评为第六批上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还是上虞职教中心越窑青瓷人才培养基地的代课老师,先后收了3名学徒,都是00后。
韩向东向学生们展示拉坯工艺技能
不拘泥于地域、不拘泥于器具,尊重传统、放眼世界,这是韩向东在“瓷之源”上虞身体力行的道路,也是他为我国青瓷产业未来发展开出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