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老建筑之苏联楼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抚顺各处相继建起一些工人新村,一大批具有苏式建筑特征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它们是工人阶级的地位体现,具有火红年代的时代特征。
这些新楼房高大结实美观,为三层起脊闷顶式结构,精致的欧式徽纹、阳台及劵拱门窗等,由于建筑年代正处于中苏友好的蜜月期,所以后来被称为苏联楼。
苏联楼
作为抚顺老建筑中最主要的两类洋楼,苏联楼和日本楼区别明显,苏联楼看起来更稳重壮实,外墙都是红砖裸露,显得有些粗犷。而日本楼外墙基本都是水泥罩面,造型也更简洁些。
苏联楼的一些特征
苏联楼带有西洋建筑的一些特点,注重局部细节的雕饰,造型美观。日本楼则注重内在品质,没有苏联楼的大阳台,窗户外凸,扩大了窗台使用面积,部分住宅外走廊与阳台相结合,显得更实用一些,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苏联楼的一些细节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棚户区改造的进行,现存的苏联楼越来越少,目前只有少数地区还可以见到苏联楼的身影,不过无一例外被改造成浓妆艳抹的棚改楼,不忍目睹。
(1)莫地苏联楼群
目前抚顺现存最大的苏联楼群位于新屯莫地地区,建筑年代大致为1953年,至今已近七十年,堪称历史建筑。
莫地苏联楼群
莫地苏联楼群共16栋,基本上为两单元和三单元的三层红砖灰瓦楼房。两单元外观为两个尖顶,而三单元为中间一个尖顶。只有一栋是四单元的拐把楼。
改造前的莫地苏联楼
由于年久失修,苏联楼的命运前途未卜,保护与拆迁的呼声同样很高。随着莫地苏式楼被列入抚顺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更大了,毕竟这些有价值的老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但对于还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期盼搬迁的心愿更为迫切。
尽快将居民整体搬迁,把原址保护起来,辟为老建筑文化区之类的才是正道。
改造前的苏联楼
遗憾的是,莫地苏联楼最终也没有摆脱被改造的命运。这种保护性改造,无非是将原来的瓦顶换成刺眼的彩钢板,楼体外墙覆盖保温板,再刷上一层涂料,和栗子沟西山苏联楼一样成为新的老楼。
时代的记忆
然而,原来的历史痕迹都不见了,成了彻头彻尾的棚改楼。
偶然,发现一处残存的文革标语遗迹,恍如隔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楼,换了新装还是老楼,但不是原来的那个老楼。
(2)栗子沟西山苏联楼
栗子沟西山下面有四栋苏联楼,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的老楼。
房子虽然老了但仍然身板硬朗,就像住在这里的老头老太太一样。原来计划动迁,但住户不舍得走。于是,房子留下来了,今年还进行了改造。
栗子沟苏联楼
改造后的老楼倒是焕然一新,就是看着有些别扭,总有一种虚假的感觉。
这几栋苏联楼和别处的苏联楼相比有特别之处,就是在楼檐局部加中式的外檐斗拱,非常美观。
改造前后的对比
如今再看,原来的雕梁画栋已被随意涂上油漆,红砖楼全刷了涂料,灰瓦片都换成彩钢板。把饱经沧桑的苏联楼改造成毫无价值的棚改楼,这审美还真是感人。
独特的斗拱设计
对一些有历史价值也有怀旧价值的老建筑,正确地改造应该是保护性的修旧如旧,修旧如新是破坏性的。
(3)万新东山苏联楼
万新东山脚下旧楼群中发现疑似苏联楼一栋,地址是煤都路西段9-1号。应该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目前此楼已动迁,窗户、阳台、楼梯等部分被拆除。
万新苏联楼
从外观看,起脊灰瓦的尖顶红砖楼,欧式阳台,拱窗纹饰,具备苏联楼基本特征。但也有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单元门没有拱券,楼上不见标志性的徽章,楼房下面一层是储藏室。
建筑局部
虽有些疑点,但总体来说应该是苏联楼。据说当年的苏联楼都是根据苏联图纸盖的,这栋楼或是改动一些原设计,也未可知。
不管是不是苏联楼,它终究逃不掉被拆的命运。建筑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也有着自己的故事,拆除就意味着死亡。
建筑局部
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应该延续生命,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陆续消亡。
当一座城市连一些老建筑都容不下的时候,这座城市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历史,也就变得毫无价值。对过去缺乏敬畏,又如何面对未来。
(4)公园东门苏联楼
劳动公园东门附近有两栋苏联楼,一栋是三单元直楼,一栋是五单元拐把楼,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老楼,不过现在已经变成了新楼。
改造后的苏联楼
红砖墙刷涂料,灰瓦屋顶换彩钢板,和栗子沟的那几栋苏联楼一个套路,都是外表崭新的旧楼。
苏联楼或许算不上什么文物,但至少是有些历史的老建筑。千金大戏院都算历史建筑了,对苏联楼的处理更应慎重。
新的老楼
就说眼前这两栋楼,说它不是苏联楼,那些鲜明的特征依然还在。说它是苏联楼,岁月的痕迹已被掩盖,变得不伦不类。
近年对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就是活生生把古建筑翻新成仿古建筑,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
历史的痕迹被封存
对于一些老楼旧楼,有文物价值的必须保护到位,没什么价值的要么干脆拆掉,要么保持原样就好,可以修缮但别改变原建筑的风格,不折腾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