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画谱为何选清晰度不够的《落花游鱼图》入册?
导语:《宣和画谱》强调画鱼要表现出乘风破浪、涵泳噞喁的姿态,自五代到宋末值得一提的画家不过十来位,其中刘寀最为知名。《落花游鱼图》是他的巅峰之作,画中的鱼儿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翻藻戏蒲,深得自然之态。
美国圣路易美术馆有一幅我国北宋时期的作品,名为《落花游鱼图》,博物馆的解说翻译成中文后是这样的:
《落花游鱼图》局部
这幅手卷彩绘在精美的丝绸表面,呈现出一幅生动的水景。故事从右到左沿着卷轴展开,精致的粉色花瓣飘落到池中,吸引了下面游动的银鱼。一条口中有花瓣的鱼从追捕者那里逃到深海,水下世界充满了生命。多刺的石鱼在水草中游动,水草中隐藏着蜘蛛虾和成群的小鱼苗,而大鲤鱼和金鱼则游动自如。
灵活的运动和海洋生物的水环境是画家刘寀的特长,他是一位以‘鱼尾鳞片’为主题而闻名的宫廷画家。尽管这幅卷轴没有署名,但这幅作品被公认为是刘寀的杰作,也是中国绘画中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
《落花游鱼图》局部
《东方画谱》系列虽也选了这张作品,但是清晰度不如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网站,而且与博物馆方面提供的图片相比,颜色明显偏淡。
那么《东方画谱》为何在清晰度不够、颜色不艳丽的情况下,还要选用这幅作品呢?
这就要从龙鱼画科说起了。
《落花游鱼图》局部
古时的旁门左道龙鱼画科
中国画,以山水为大宗。但这并不妨碍有的画家在旁门左道的歪路上走着。比如,刘寀。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美好的意象,“鱼藻图”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究其原因,鱼生殖繁盛,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具有“福泽绵绵”“多子多孙”的含义。
《群鱼戏荇图 》(传)局部
在民间更取“鱼”的谐音“余”,满足人们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而鱼悠游自在的状态,更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精神自由的象征。
但“鱼”真正作为主体出现在画面之中,是从唐末五代时期才开始的,在此之前,鱼类题材的绘画一直处于附庸状态,并未受到重视。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画以山水为大宗。从东晋顾恺之到明代文徵明,从唐代李思训到元代赵子昂。这些中国书画史上名垂青史的大师,他们笔下都不曾画过鱼鳖虾蟹,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类画作是旁门左道。
《群鱼戏荇图 》(传)局部
另一个原因也是和当时画家的水平有关,如五代的袁义、宋代的徐白,他们画的鱼只是让人看着嘴馋却毫无韵味可言。
直到北宋的时候,以鱼为主体的绘画才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北宋的《宣和画谱》第一次将“龙鱼”题材列入了十大绘画门类中,并且位列于山水、兽畜和花鸟之前。
这一切皆因一位叫做刘寀的宫廷画家。
《群鱼戏荇图 》(传)局部
一个不务正业的宋代画家
刘寀是北宋画鱼的第一人,他将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绘画方法运用到画鱼之中,首创“没骨鱼”画法,并利用水藻和浮萍,将画面分成了若干部分。
刘寀是北宋时期一位很有意思的画家,少年时候不务正业,每日与狐朋狗友写诗饮酒,然而不知道从何处学来一手画鱼的好功夫,他善于表现鱼类在水中沉浮戏水的姿态,也借鱼喻人,传达出脱离尘世烦恼,将恩怨相忘于江湖之中。
《群鱼戏荇图 》(传)局部
无塘养鱼就纸上戏鱼,刘寀将旁门左道画科以不务正业的画法呈现。
在他之前的宫廷画家们画鱼,会把鱼的脊鳍、身上的鳞片描绘得非常清晰,像是捞上来的鱼类标本一样,失去了水中游鱼的自然姿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不足为贵。
而刘寀画的是水中的活鱼,他把鱼儿游泳时的神态性情,以及浮潜徊泳的姿态,画得气韵生动、妙趣横生,自成一家,也因此受推崇。
《落花游鱼图》局部
如他的传世之作《落花游鱼图》,以盛开的桃花作为引子,桃花飘落在水中引来大小群鱼争食,群鱼在水中动态各异,将鱼儿在水中自然畅游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图中,刘寀主要是通过渲染的技法来表现鱼的形态,不见一笔勾勒之处,使得鱼鳞与鱼身融为一体,更加真实,与那些“髻鬟鳞刺分明”的画家拉开了差距。
刘寀这种通过“没骨”渲染来画鱼的方法,应该是受到“没骨花”画法的创始者——徐崇嗣所画的《鱼藻图》的影响。他将这种全用渲染、间用没骨的画法用在画鱼上,可谓是独创一格。
《落花游鱼图》局部
在构图上更是别出新,画面中反复出现的水藻和浮萍,一方面是画面的点缀,使画面更加丰富、充满生气,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画面分割的作用。画面中水藻和浮萍集中出现了五次,将画面分成了若干部分。每个部分既可独立成章,又能够与其他部分融合统一,与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通过屏风等事物来分割和联系画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幅《落花游鱼图》吧。
《落花游鱼图》局部
《落花游鱼图》的五个场景
《落花游鱼图》是一幅美妙的鱼乐图。春日桃花盛开之时,花瓣飘落水中,引来群鱼追逐嬉戏。这些鱼类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翻藻戏蒲,深得自 然之态。鱼的鳞片、鳍、尾,虾的造型勾勒精细,令人赞叹。
杜甫的《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说:“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落花游鱼图》第一个场景
每每读到这首诗,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在阳光灿烂的早春,微风吹过,落下几瓣桃花,贪嘴的鱼儿将花瓣当成的食物,争相抢夺,一副岁月静好。刘寀的《落花游鱼图》就是这样开始的。
画卷的第一个场景中,落花漂在水面上,一条抢到了花瓣的小鱼,向左边拼命逃跑,后面的几条紧追不舍,你争我夺,煞是热闹。在右边的“主战场”和左边的“分战场”中间,一只青虾,似乎是受到了惊吓,赶紧向画面之外逃逸而去。
《落花游鱼图》第二个场景
画卷展开,进入第二个场景,画面中心,一条鲤鱼在大片水生植物中若隐若现,白条鱼游向右面,急于加入第一部分花瓣的争夺,与上一幅场景前后呼应。画中水草多为没骨画法,浓淡轻重的尺度拿捏得十分精妙。
《落花游鱼图》第三个场景
到了第三个场景,画面的主角变成了用没骨画法绘出的大片水草,几只小鱼小虾穿行其间,游戏玩耍,犹如人类的孩童一般,浑不知烦恼为何物,正验证了《宣和画谱》评价刘寀的作品时说的那句“相忘于江湖之意”。
《落花游鱼图》第四个场景
第四个场景,在茂密的荷叶之下,群鱼嬉戏玩耍,中间一条小鲤鱼,虽然个头不出众,却因鲤鱼打挺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里画面还出现了三条红鲤鱼。刘寀用小面积的鲜亮色彩,配合杂技般的动作再次激发了观看者想要继续观看下去的兴趣。
最后一个场景的主角仍然是鲤鱼,只是个头与之前的四个场景相比,大了很多。细看下就会发现,这幅场景竟然是第四个场景左侧荷叶下鲤鱼的特写。
《落花游鱼图》第五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