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g mooc 回顾丨邹强:记忆与诗意——让·努维尔的启示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29 19:58:27

开放而内聚的场所

是知识活力的理想载体

以美好空间为名

我们发起g mooc / g 慕课

邀请各界讲者来到——

天目里9号楼的大教室 g space

与所有人分享关于建筑 · 城市 · 生活的见解

— · 2022年01讲 · 总第63讲 · —

主讲 / 邹强

4月15日,g mooc 系列公开课2022年第1讲于goa大象设计总部8F g space开讲。本期主讲嘉宾是巴黎理想建筑事务所(Zone Of Utopia)的创始人邹强博士。邹博士是法国注册建筑师,巴黎索邦大学当代建筑史博士,同时担任巴黎建筑学院评委。他曾作为普利茨克奖得主让·努维尔的助手,在与其长达十五年的合作中参与了诸多世界知名项目的设计与落地。

邹强博士以“记忆与诗意:让·努维尔的启示”为题,回顾了与努维尔共事过程中的感悟,以设计参与者的身份解读让·努维尔作品背后的启示,最后分享了自己在创立理想建筑事务所(Zone Of Utopia)后的建筑实践。“记忆与诗意”作为关键词,折射出邹强博士在中法两地背景之下积累的个人“创作观”——“让·努维尔的启示”如同种子埋下,透过邹强博士的个人经历启发着所有的建筑实践者。

本场活动由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陈斌鑫主持,总建筑师田钰、张晓晓、王彦和徐琦共同参与对谈,以当代建筑背后的文化精神为主题展开讨论。疫情之下本期延续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城市中国Urban China合作参与本次活动组织及媒体报道。

主持人 / 陈斌鑫

对谈 / 田钰、张晓晓、王彦、徐琦

# 01 讲座 ·The Lecture

在进入讲座主线前,邹强博士解读努维尔建筑理想的形成土壤。让·努维尔(Jean Nouvel)出生于1945年的法国南部,在法国,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文化部管理,建筑教育曾是巴黎美院中的分支,后来经过改革才拆分出来,形成现在的诸多建筑学院。

“1968年,法国爆发了著名的 ‘五月风暴’,这一代年轻人被称为 ‘68一代’,努维尔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也影响到努维尔后来自始至终贯彻着对于既有的体制和权威的批判和反抗。”

邹强博士说道,让·努维尔始终重视建筑与艺术的关联,认为建筑是表达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认为作为艺术,建筑最重要的是创新。

在克劳德·巴夯(Claude Parent)和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两位“离经叛道”的领路人影响下,努维尔奠定了其在建筑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理念与追求:一种“特殊建筑学”,即建筑要根据具体场地和情境来做,以图像、文脉、光线、模糊性、多义性、非物质化、神秘、惊奇、自然、领域等关键词为组成元素,所有这些最终都指向“诗意”。

▲ 五月风暴和68一代

图源网络

▲ 地堡考古学,保罗·维希留 Paul Virilio

图源网络

▲ 倾斜的功能

克劳德·巴夯 + 保罗·维希留 Claude Parent + Paul Virilio

图源网络

▲ Delbigot住宅,法国洛特河畔维伦纽夫(1970-1973)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我总是在设计不同的建筑,从不使用相似的语汇,但我的设计态度从未改变,我关心的价值从未改变,建筑是时代的缩影,这是我对建筑的定义。’——让·努维尔”

2004年,邹强博士加入让·努维尔事务所,并深度参与了巴黎爱乐音乐厅、 阿布扎比卢浮宫、悉尼中央公园1号绿色高层综合体、成都麓湖丽世酒店、拉德芳斯Hekla高层、中国美术馆等项目。

▲ 邹强在Ateliers Jean Nouvel参与的主要项目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在事务所工作15年后,我跟努维尔说,我要做自己的建筑。他很鼓励我。坦率回答,我一定会受努维尔的影响,无论有没有为他工作,他个人的建筑观念都会引起我的共鸣,他真正把握到了当代建筑的内涵——具有文化性的创新。”

2018年,邹强博士在巴黎成立 Zone Of Utopia 理想建筑事务所。事务所的命名具有特别的意图——“没有像其他法国事务所那样以个人名字来命名,而是希望强调共同实现理想的含义”。Zone Of Utopia 理想建筑事务所以合作或独立的身份参加诸多国际竞赛并获佳绩;包括“冰立方”在内的诸多落成项目在中国境内落地。对于场地、诗意的关注,仍然贯穿于邹强在新时期的实践。

▲ Zone Of Utopia 理想建筑事务所代表作品动图集锦

# 02 对谈 ·The Talk

建筑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解答

王彦:邹强博士的分享勾起了我在欧洲求学和工作的回忆。我们的经历也许有些相似:我曾在巴塞尔的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事务所工作,回国后的实践以文化建筑居多。我觉得,欧洲和中国的文化土壤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怎样把本土文化与当代精神相联系,是我十分关注的问题。想请问一下您的体会?

邹强:前辈建筑师从梁思成到张永和等都考虑过这一问题,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来接近,但可能永远都达不到。就我而言,我更愿意具体到每个建筑、每个场地、每个气候、每个将来的使用者来思考。因为毕竟我骨子里的基因、所考虑的东西与西方建筑师都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的分析和回应,更容易使我做出设计,而不是宏大的使命。基于真实的地形、气候、文化、人去考虑的话,建筑必然就会有当地建筑的特性。

比如,我在成都做建筑会考虑到当地的阴雨天多一些,材质和节点上有所体现。至于是否是坡屋顶或者要不要做文化砖,我觉得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基于活生生的场地、气候、人们的使用去做设计对我来说是更轻松的。

▲ 成都美术馆&成都图书馆新馆(竞赛)

Zone Of Utopia 理想建筑事务所 + Georges Batzios Architects

创新,问对问题,才能找到答案

王彦:在您之前的发表文章中,我注意到一个观点: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是否能请您阐释一下对创新的理解?您如何完成工作中的创新?您的工作方式、创新原型或者说技术手法,是否与努维尔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

邹强:坦率地说,我肯定会受到努维尔的影响,无论有没有与他共同工作过。他个人的建筑观念都会引起我的共鸣,他真正把握到了当代建筑的内涵——具有文化性的创新。但如果问我脑中对于文化建筑是否有一种既定的建筑形式,或者既定的建筑元素,我同样可以坦率地说,我没有。我只有知道场地是什么、为谁做,才会展开设想。形式是一定后出现的,开始出现的一定是“如何解决问题”,一定是在知道一个题目之后去寻找解答。

创新这个问题可能会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包括努维尔。我常会想,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他是怎么考虑的。他会考虑一个形式吗?可能不会。他可能会先去考虑一个问题——问对问题,才能找到答案。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阿布扎比卢浮宫,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在阿拉伯地区炎热的场地里做一个建筑使人们可以自由穿行于室内外。在这里就想到遮阳。遮阳的形式有很多种,是选用绿化、小尺度操作、还是大尺度呢?努维尔选择了大尺度来表达一种张力,以此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城市的纪念性。阿拉伯世界的图像是几何、纯净的,他们没有偶像崇拜,所以传统文化中只有几何或者植物的藤蔓。因此在阿拉伯世界做这样一座美术馆,必然会运用纯净的几何、光线与传统的文化符号产生关系。当所有这些集合在一起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他的方案就出现了。这是努维尔的方法。

▲ 阿布扎比卢浮宫分馆,阿联酋阿布扎比(2006-2017)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邹强: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可能不会跟他做相同的东西,但我会尽量用相同的方法去解答一个具体的问题。至于是用什么形式来回应,我只能说,用越简单、越直接的形式越好。就像武侠世界中最厉害的武功、辩论时候最有力的语言,往往是最简洁、最直接的。当华丽的形式先于本质的时候,我们离建筑就会越来越远。这也影响着我对于流行的态度。流行往往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而越来越普遍的认可往往是离本质越来越远。当然,在做方案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时候苦恼于“如何用一个很好的形式作为解答”。这个过程中我会问自己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最后剩下的就是应该做的。

▲ 中原融创文旅接待中心(“冰立方”)

Zone Of Utopia 理想建筑事务所 + Mathieu Forest Architecte

▲ 阿提卡总部办公楼

Georges Batzios Architects + Zone Of Utopia 理想建筑事务所

▲ 郎酒庄园敬天台悬崖品酒茶室

Zone Of Utopia理想建筑事务所 + Mathieu Forest Architecte

▲ 考古专题博物馆(竞赛)

Georges Batzios Architects + Zone Of Utopia 理想建筑事务所

邹强:其实我对于goa大象设计的创作也有好奇,您曾设计过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丰盈·耕石艺术馆、鼎立艺术中心等许多文化建筑,您通常会怎样开始创作?

王彦:在我做设计时,我会构想它最后显现的设计的愿景:这座建筑在建成之后是否能够对于现场、我自己的观点有所体现?通常我也会做比较,可以是横向的、同时代的比较,也可以是历史上的纵向的比较,以此去判断自己的设计可以被放在怎样的位置上。

放弃技巧的外衣,挖掘人性的本真内涵

徐琦:邹老师在刚才的分享里提到,努维尔的“特别的建筑”中“诗意”这个关键词,我很有感触。努维尔的作品充满感情,他的创作紧密联系着对人、艺术、文脉的感情,十分珍贵。反思我们现在的环境,似乎太单调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设计也全球化,加上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对于设计的喜好似乎趋于统一,逐渐让其中的情感表达变得寡淡。在过去,我们设计环境的单调可能是物质条件不完善造成的,而现在完善的东西越来越多,几乎臻于完美,却造成了另一种单调。这个从丰富趋于统一的过程需要我们反思,一些不完美的东西其实反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在您分享的努维尔的和您自己的作品中,正是展示出对于这种寡淡的对抗。

▲ The Hotel ,瑞士卢塞恩(1998-2000)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邹强:徐琦的总结我很赞同。努维尔的每一个建筑都充满感情,触动我们的心灵,正是因为他对事物本质的敏锐把握,超于常人,总能把一种概念推向极致,常人不敢涉足之处。比如悉尼1号中央公园的巨大的悬挑、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巨大雨篷、多哈大厦的光的雨点……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甚至是天真的,常人可能会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遗忘掉。但是它往往最能触动我们。正像您刚刚总结的,努维尔的很多东西可能并不是成熟的东西,但它是最纯真的,并能把这种纯真推向极端。这也很像毕加索在创作的后期放弃了包裹艺术的技巧的外衣,而去挖掘人性的本真内涵。

▲ 中央公园1号绿色高层综合体,澳大利亚悉尼(2008-2014)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设计是全方面的

田钰:努维尔事务所是不是建筑和室内一体化设计?努维尔本人对室内部分也会从头到尾控制吗?

邹强:努维尔始终认为设计是全方面的,城市是一个放大的建筑,建筑是缩小的城市。他对于产品、桌椅、首饰、包装、香水瓶等的设计都有涉足,家具做得很棒。

建筑是连续的空间感受过程。他对室内非常重视,常常通过室内外的强烈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我认为努维尔的建筑是当代巴洛克,用视觉和心理冲击力表现情感。他的作品都是室内外连续的。如果业主愿意,家具、灯光都是努维尔一并设计,保证独一无二。

▲ 索菲特酒店,奥地利维也纳(2005-2010)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 美洲门酒店,西班牙马德里(2003-2005)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诗意之至,建筑自己在说话

张晓晓:今天的题目讲到“诗意”,我想诗意也分很多类型,有婉约的、有激烈的。努维尔的诗意应该是很澎湃的,类似李白的那种浪漫主义,似乎建筑自己在说话。努维尔最近在中国做的两个美术馆,似乎与他往日的风格不尽相同,不知道策略背后是何考虑?

邹强:浦东美术馆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浦西往浦东看过去的城市轮廓线——如何在嘈杂的城市空间中,在夜晚各式灯光、招牌中提供艺术一个存在。努维尔的答案是一个大荧幕,他运用了领地扩展的方式,用浅色灰白花岗岩从美术馆本身一直铺到江边。现在,向浦东核心区望去,第一眼就看到这座建筑,颜色最简单,形式最纯粹,洞口最大,尺度最大。夜晚降临,屏幕亮起,宣扬着这座建筑如何回应当下这个媒体时代。努维尔的每个作品都不一样,总能让你惊喜。

▲ 浦东美术馆,中国上海(2015-2021)

设计:Ateliers Jean Nouvel

图源:Ateliers Jean Nouvel官网

观众:努维尔事务所里有没有艺术家,如果有,建筑师是怎么跟艺术家合作的?

邹强:事务所里大部分是建筑师,也有一些艺术家,主要完成色彩设计、颜色搭配、总图等,他们平时也会为其他建筑师工作。努维尔本人艺术天分很高,他早年想做艺术家,父母不允许,因此退而选择了建筑(当时建筑学院跟艺术是一起的)。他对图像很敏感,认为与图像相关的艺术都对于建筑有借鉴价值。

我们其实有些羡慕国内的同仁。在法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工作量能够得到最终实现,在国内则有更多机会。然而,太高的效率、太快的工作节奏也会使人遗忘一些东西,如孩童时期的纯真,这不免导致建筑越来越趋同和乏味。正如新冠病毒影响下大家集中隔离,一起生病、感染,相同的建筑如同病毒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周边的环境,大家吃一样的饭,走一样的路,开一样的车。“同质化”对生活丰富性的侵蚀要尽量避免,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 End -

Copyright:goa大象设计

如需转载,请联系goa品牌部

欢迎转载并关注goa大象设计

Instagram: goa_arch_design

微博: goa大象设计

B站: 好像在搞文化

标签: 阿布扎比卢浮宫 中央公园 文化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