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赏石玩石 永远的诱惑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4-30 05:47:24

◆ ◆ ◆

赏石玩石

永远的诱惑

山川天下秀,余气散为石。普通岩石演变而来、无为岁月雕琢而成的奇石,是大自然的化身,体现了象、韵、意完美统一的圆满境界,不得不让人感受到天意之睿智、自然之伟力,让人心醉神驰,可谓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块石头,奇石是地球上的一块石头,石头的“岁数”以斯亿万年来计算,即使“快镜头”也要播上几千年。在这斯亿万年中,石头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地壳抬升、河床下切、风沙雕琢、激流冲刷、风雨侵蚀,其间有石破天惊的裂变,更有孤独寂寞的磨砺。

石头充满传奇的“生命运动”并非杜撰,法国地质学家阿诺德·赖希哈尔和皮埃尔·埃斯科莱特在对世界各地的岩石标本进行长期研究后证实,岩石也有生命周期,也会缓慢地与外界有物质交流,不过这种交流细微缓慢,这也是石头与人相处久了,形成包浆和我们所说的“熟气”的原因吧。

有地质学家对南极洲一种特殊岩石进行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岩石内部能够形成一些管道,使有机化合物溶解状态后,积聚其中,从而有可能形成生命分子。这一研究成果使生命形成有了新说——人类确实是从石头中“走”出来的,说“石头是生命的母体”并不为过。石头这一“最简单的材料”承载着宇宙、大自然丰富的生命演化信息,是一把打开自然历史进化大门的钥匙。

石头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为了应对险恶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祖先用石头打磨成劳动工具和狩猎武器,后又将玉(古称玉,石之类者)磨制成装饰品和宗教用品。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就发现过赤铁矿染红的石珠,这说明1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观赏石头的历史已经存在,人类文明历史也由此写起。石头可算是人类的先知。

中国人热爱大自然,对山更怀有着特殊的情结。文人喜爱山林,他们登高望远,腑瞰大地,享受那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赏石者对山对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谦逊和崇拜,他们从石头中发现 自然,发现美,感悟生命。

石头乃艺术创作的源泉。音乐家用灵璧磬石制作的磬钟,演奏出声色悠扬、余音绕梁的乐曲;画家通过掌握山石的表现技能创作出气势磅薄、意境深邃的山水画;雕塑家用石头创作出独具匠心、新颖脱俗的空间艺术;文学家以石头为素材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园林设计师用假山石在庭园内再现大自然中的名山大川;建筑师以石头为材料,建造出古朴典雅、美仑美奂的建筑……石头中潜伏着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中国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始于远古,立言于春秋,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移情于明清,全盛于今日。历史上曾出现很多“石痴”“石癫”,如性爱山岳,常眠于“醒石”“醉石”,被后人封为“赏石祖师”的南北朝大诗人陶渊明;广采天下珍木怪石,“侍石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子”,留下“凡将藏石与他人者,非我子孙”遗言的唐代卫国公、宰相李德裕;家藏“海岳庵研山”等名石,被称为“开宋代藏石赏石风气之先”的南唐李后主李煜;见石便拜,口呼“石丈”,提出“瘦、皱、漏、透”传统相石法的宋代大书画家、大赏石家米元章米芾,藏有“三星石”“海岳石”等众多古石。著有《石谱》,在《聊斋志异》中借石抒情的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深爱石之骨气,论石有道,提出著名“丑石观”,发誓自己要做“顽然一块石”的清代大书画家郑燮郑板桥……

石不能言最可人,痴心一片在石中。古代文人雅士均赏玩以“瘦、皱、漏、透”为特征的太湖石、灵璧石、英石和昆石,这不仅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趣向,更说明古人是把赏石作为一种人生体验、仕途体验、境界体验来追求的。今人赏玩的奇石品种多得多,人们通过欣赏形、质、色、纹、韵具佳的奇石,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感受奇石的内涵和意韵,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享受赏石带来的宁静与愉悦,返朴归真,悠然自得。

赏石最让人沉醉其中的,在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精神品格,即它的人格化神韵——石坚贞,不随波逐流;石沉稳,不浮飘轻狂;石淳朴,不装腔作势;石宁静,不喧嚷鼓躁;石淡泊,不虚荣好名;石恒久,不半途而废;石苍桑,不倚老卖老……只要你怀有澄明之心、思辨之绪,就能感受到奇石的这些精神品格,进而启发灵智,提升人品,达到养心修性、怡情励志。可以说,赏石玩石对爱石者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命追求,是一种存留在内心深处的永远诱惑!

标签: 永远的诱惑 地质学家 痴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