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联盟丨探究瀕臨失傳之畫種“沒骨水墨山水”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查阅全部。
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探究瀕臨失傳之畫種“沒骨水墨山水”
吾國悠久之畫史千余載至今,已形成諸多風格不同之面貌而源远流長。萬花綻放藝術之美育早已滲入人們心靈而渥優華夏天地,使之深受其熏陶而怒放得獨立拔萃。終將化育并燦爛于東方而推及于世界。斯人类之文明矣!然于流派紛呈且不盡雷同之表現手法當中,傳統沒骨畫法之藝術風格卻始終星火隱約而未克大放光明。亟待吾輩藝人窮究奧義去契古鼎今,不僅免于失傳且能創新藝域,以期極大地拓展出墨象衍化無窮之生命力,重塑東方之神韻。
沒骨。肇自南朝之張僧繇而盛于當世,至后唐楊升復再振金聲而傳其衣缽。王右丞也兼施其法并發揚光大。歷經宋之米友仁、梁楷、元之王冕、明之董其昌、徐渭、藍瑛、清之惲南田等歷代畫師之推波助瀾廣為傳播。沒骨之山水、花鳥、人物,于設色上已達極大之豐富。唯沒骨水墨則稍顯鳳毛麟角而期待完善。據柯文輝先生講,1927年劉海粟先生在東京辦展,應日本古爾邦親王之約,去王府觀摩董其昌臨張僧繇彩色沒骨山水,不勾線,彩色見骨法用筆,極盡絢爛之能事。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劉先生潑彩畫黃山。1984年在釣魚臺作《光明普照神州》得佳評甚多。近世之張大千、傅抱石、堯文藻、劉知白等大家也偶有所作。而純粹沒骨之水墨山水則顯得大音稀聲。尚待深入探索并使之形成獨特之畫風而傳諸于後世。
抱此殷鑒,余卅年間瀏覽畫史足跡大江南北,遍訪海內藝術師友,欲圖別開生面而找尋惟適我性之表現風貌。終於金陵樂泉先生處拾得自家藝術符號,從此開啟研究沒骨水墨山水之創作實踐,并完成《論沒骨水墨山水之形成緣起》一文。數十年之浸潤濡染及實踐探知:水墨交融之際天地萬物于神幻離披中陰陽互耕,淵默雷聲間靜極生氣、氣動生象、象移生煙、煙消跡化。韻化出幻化無窮之機竅。運鋒潑墨之處萬態應像又自千變物化,似無所歸依,然又有質有肉而儀態萬千。水墨氤缊之美絢染出混沌可稽之異,似出人料外而又合于哲理詩性。天地人與精氣神方得奇妙之契。令人心神雙暢自然而大美之娱。
持茲實踐感觀,復思推廣及人。俾繼絕學于當下,瞻望來者共振之責尤重耳。古人云“道由人弘”。即此之謂!故為斯文并深企藝林同修共濟,為吾民族文藝各盡心力。
论“没骨水墨”山水形成之缘起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故心常游于象外。神却默契古今。而谢赫之画法六要。则尤重于“气韵生动”意在墨分五色。形神兼备而浑然天成也。推为绘事。化工之至境。其后凡张彦远。王维。郭若虚。郭熙。唐寅。石涛。等历代论画之语。无不引伸物外而合于至道。将天地人融而化之。以达于神契幽微之冥乎穷变。所谓风力气韵与解衣磅礴者。全出乎人之妙思活用而已。故人之精思巧运与取舍周旋。非神而明知之者。或发而激越之灵者。鲜有六合之妙会。此技进乎道之谓矣。惟苦瓜和尚立论尤绝尤确。揉将自然之大宇宙与自我之小宇宙合而共通。主张能入能出。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把人的因素推为首位。将理法概念纳入万一循环之两端。籍此见道之识。发彼不腐之言。自能劈开混沌。使得万物欣欣然赴之于笔下。为后世所重。故善学者宗之弥笃。
予少喜神游墨海。尝历览画史书论。以及百家之风格面貌与各得之见。因性而异地激赏于氤氲含混。水墨交融之画格。如梁楷。米芾。陈继儒。吴石仙。以及近世之傅抱石。张大千。潘天寿等诸公之画风。起初予也不以为然。只随兴之所欲而观玩涵泳。及至捧读《道德经》《南华经》《楞严经》以及《维摩所说经》之后。便乘兴披览诸子百家与袁天罡。刘伯温。金圣叹之著述。不一而足。始知东方文化思想渊源于博大精深中呈现出倏隐忽显之奇妙壮观。天地万物无不被有与无。虚与实。露而藏。包又突。相互交织却又彼此兴替轮回着。俨然一派恍兮惚兮之感。真美不胜收而叹为观止。久而导致予之书画诗文。亦由阳刚而渐入阴柔。究其实质。斯是思想之蜕化演变所致。于是旋反故态。以阴为主阳为辅。虚实并施。方圆兼用。浓淡交错。收放适度。抱推相守。黑白互渗。俟至曼妙而后。才见乾坤去纷若敛。臆气风云动而不摇。山川万物归正其位。和若天倪。纯如婴孩。美之至矣。于是焉遂于画道之中欲图别开生面。以求画天画地画自己之面貌。最终草创出没骨水墨山水之画风。进而聊补画坛之缺。
闻道王维曾阴隐试之。或因世久年淹而未见传世。其后董其昌偶语诸于蓝瑛。二人也曾追思揣写。亦惜未形成一派而传诸后世。惟吴石仙庶几近之。然也霸味欠浓。近代之傅抱石。张大千。尧文藻。秦岭云等大家偶有所作。俱应称之谓大泻。泼墨。泼彩之一格。若言没骨。便不服天下逸士之心。画史上除黄荃。徐渭。恽南田。杨啸谷以没骨手法施诸于花鸟。人物。及其青绿山水外。没骨水墨山水则算得大音稀声。
吾国悠久之绘史。名家妙手代有逸人且层出不穷。故其画风之差近相同者比比皆是。只不过因各人之优长不尽雷同罢了。所以载之于画史之上良有故矣。记得李调元曾说“著书翻恨古人多”。袁枚却讲“诗怕随人拾唾余”。以诗喻画。宜而合乎。惟望海内高明之士不吝赐教。快风理当立雪恭听。有错必改而从谏如流。
作者:杨建辉,字快风,号天台山人。生于1962年,四川邛崃人。受尧文藻、汪易扬、杨玉光、李玉书等数位文艺导师之栽培。通诗、书、画、印及国学。
点击:“收录于话题”下一篇,翻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