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父子创作25米长彩石版《清明上河图》
温州网讯 昨天,在瑞安市陶山镇霞林村的陶峰工艺雕刻厂,一幅用彩石镶嵌的《清明上河图》正在制作中。这幅《清明上河图》流光溢彩,人物、场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幅作品由当地民间工艺大师李庆龙、李成者父子组织制作。
这幅巨型作品长25米,高1米,采用石雕、浮雕与花板雕刻等技艺,已耗时3年时间,利用世界各地彩石,按照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版本放大4倍镶嵌制作,展现彩石镶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彩石镶嵌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温州已有上百年历史。
为了创作彩石镶嵌版《清明上河图》,李成者等人先把原画放大到描摹纸上,再根据画上的场景、人物等选择彩石,并对彩石进行切割、雕刻创作。雕刻完成后,将彩石根据画上的各种元素一一镶嵌在大理石板面上。在制作中,把所需镶嵌的图纹形状在板面上刻凿出来,然后把切好形状的彩色石片嵌入相应的凹槽内,在凸出的石片上雕凿或磨平。全程需要经过画稿、勾形、排列、刻线、砑格、配石、框架、填漆、镶嵌、雕刻、粘贴、打磨、上蜡等15道工序才能完成。
为了让作品更具立体感,仅彩石的选择就让李庆龙、李成者父子煞费苦心。除了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名石之外,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精选几十种石材。李成者说:“我们利用颜色的深浅,主体的大小营造出作品的立体感。萧山的石头,红得最深,老挝的石头,红得很沉,云南的石头则呈现淡红色,广西的石头又掺杂一点粉红色,我们把各种颜色的石头进行搭配,站在画前往上看,会发现作品上的东西其实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很有层次感和透视感。”
这幅作品光用料就在几十吨以上。“我们选取石料中颜色最好看的部分使用,很多石头运来很大,用到画上的只有一点点。”
雕刻拼接需精雕细琢,作品中,不仅有大面积的亭台楼阁,还有窗格、波浪、树叶等细小的线条,最细的部位需要用针刀一刀一刀细细雕刻。匠人一天最多只能雕刻一棵树或者两扇窗户。人物脸部细节的处理也是一道坎。有的人物米粒大小,匠人们要对其进行微雕处理,拿着放大镜进行雕刻。3000多个不同人物大小不一,神态逼真,极其考验匠人的技艺和耐心。凭借过硬的手艺,父子俩和团队的匠人们一一克服困难,使画中的人物活灵活现。
李成者介绍,作品共分六部分,现在已经做到最后一部分,预计今年11月完成。
原标题:已耗时3年,精选世界各地几十种石材细细雕刻
温州父子创作25米长彩石版《清明上河图》
记者 姜瑾瑾
受访者供图
【来源: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