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火了:素朴,最高级的美!
《梦华录》火了,
看着赵盼儿从钱塘到东京,
小楫轻舟,轻罗小扇,焚香点茶,
虽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
却勾勒出一幅千年前宋人生活的画卷。
蒋勋说:“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
可以和宋朝比民富、民乐。”
宋人因国家薄弱的忧患而谦卑,
于是,把日子过得更具体而细微,
也由此诞生了领先世界一千年的美学。
从器物书画,到诗酒花茶,
抑或是日常的生活,
宋人的审美都是“淡”与“简”,
淡雅素朴,简简单单,
而这,正是留白的真意。
留白,
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黑为墨,白为纸,
三笔两画,神韵皆出。
宋人的留白美学,
删繁就简,韵味无穷。
01
宋茶留白
至简至淡,韵高致静
宋人以饮茶为生活风尚,
市井小民多喝散茶,简单解渴,
文人墨客喜爱点茶,精致讲究,
《梦华录》里,
赵盼儿是一个点茶高手,
碾冲调抹,利落飘逸。
其实,点茶这门技艺,
唐代就有了,只不过那时,
人们更喜欢把茶叶
和葱、姜、枣、橘皮、薄荷等调料,
放一起熬煮。
宋朝的点茶,
则直接舍弃各类调料,
将茶碾成碎末。
每次取一小撮茶叶末,
以山泉或井水分几次注入,
再搅拌充分,让茶汤色纯白,
泛起的泡沫鲜白,久聚不散。
像李清照这样的点茶高手,
还会“分茶”,能于茶碗中
冲出虫鱼、花草等栩栩如生的图案。
宋徽宗也是茶艺好手,他做出的茶,
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有一次,文人雅士斗茶,
大家都用名贵的茶叶和泉水,
苏东坡却从旁边的竹林里
折了一小段青青的翠竹,放入水中,
他说,水里只要有竹子淡淡的清香就够了,
众人甘拜下风,他得了第一名。
无论点茶技艺如何高超,
宋人依然未曾放弃留白的美学,
向往至简至淡,韵高致静。
02
宋瓷留白
简约素雅,返璞归真
马未都说:
“宋瓷,是中国美学的顶峰。”
它将宋人极简和留白的美学,
运用到极致。
《梦华录》中,
赵盼儿的茶坊半遮面,
插四时花,挂名人画,
还放置了九件珍贵的茶盏,
其中就有汝窑的天青,定窑的白。
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
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
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
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汝窑的匠人,凭着这句话,
经无数次试验,
终于烧出了冷暖适宜的天青釉,
釉为天青色,汁水莹泽,
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
定窑的白瓷,
色如玉,声如磬,
纹饰秀美,刻花奔逸,
胎土细腻,质薄而有光,
有种温润恬静之感。
宋人不爱雕琢,
更在意天然,回归本真,
烧单色釉瓷器,且线条优美挺秀,
简洁古朴,优雅大方。
03
生活留白
忙而有闲,闲中有趣
每当忙忙碌碌后,
依然很茫然,
很慌乱,很彷徨,
就会想起宋人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
从文人到寻常百姓,
都有各自要忙的事,
但他们忙而有闲,闲中有趣。
春赏花,夏纳凉,
秋侯月,冬观雪。
三月牡丹花开,各处繁花似锦,
人们争入园圃游赏,
“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春光美妙,又怎能轻易辜负。
《槐荫消夏图》里,
一个文人躺在藤编的凉床上,
半敞衣襟,双脚架高,
仿佛在闭眼倾听鸟鸣蝉声,
一派悠然自得。
图 |《槐荫消夏图》局部
宋代文人墨客,
更是把日子过得闲而有雅趣,
不仅有焚香点茶、
挂画插花四大雅事。
苏东坡还有个升级版的
赏心乐事十六件: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宋人很懂得生活要留白,
奔波忙碌之余,
总要给身心留一处放松,
心有桃花源,处处水云间。
04
宋人,有审美更懂生活
宋人的留白美学,
渗透在每一个角落,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一只小舟,一个垂钓的渔翁,
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图 |《寒江独钓图》
藏于台北故宫的《宋人人物图》中,
画中人手持书卷,身后屏风上
挂了一张自己的自画像,
蒋勋认为,这是宋人已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
是关注自我,而不是他人的眼光,
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留白。
图 |《宋人人物图》
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人以谦卑为底色,
去发现事物本身的美,
这样的美学是留白,也是包容,
更是一种精致风雅的生活。
宋人的留白审美,
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
是一种处处可见的智慧,
令人无比神往,翩翩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