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传承人根登加甫:以刀为笔 琢骨生花
本文转自:中工网
骨雕传承人根登加甫:以刀为笔 琢骨生花
原标题:骨雕传承人根登加甫:(引题)
以刀为笔 琢骨生花(主题)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跋山涉水回到祖国的东归勇士、草原上策马奔腾的牧民、一起嬉戏玩耍的天鹅……执着骨雕31年的自治区级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根登加甫,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雕刻于骨头之上,丰富自己生活之余也在积极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根登加甫创作的骨雕作品《东归》。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今年55岁的根登加甫是和静县人,从小喜欢画画,从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所小学任美术老师。“巴音布鲁克草原很美,牛羊成群,当时我周末经常去这里写生,发现很多牛羊角和动物骨头,就想利用这些牛羊角废料做成工艺品。”根登加甫说,骨雕是蒙古族的民间传统技艺,有了这个念头后,他便买来刻刀,琢磨起骨雕技艺。
第一件骨雕作品让根登加甫终生难忘。“那时没经验,为了雕好这件作品,我用掉了十几根废牛骨,手也划破好几次。”当看到普通的牛骨变成逼真的骨雕艺术品时,他欣喜若狂。
自此,根登加甫手中的画笔就变成了刻刀。一有时间,他就到草原上转一转,把造型奇特的牛羊角和动物骨头收集回来,有时也到屠宰场、牧民家中收集各种动物骨头,回家后细细琢磨。
“骨雕是个手工活,一件骨雕作品要经过脱色、选料、设计、切割、打磨、抛光、组装等多个工序才能完成。”根登加甫说,从构思到雕琢,从粗线条到细细打磨,再到每一个细节的刻画,一套工序下来,有些大型作品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对手艺人的耐力也是一大考验,“不过自己喜欢就不觉得无聊,反而很陶醉很享受。”
“和静县是东归故里,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音布鲁克草原所在地,因此我的创作题材主要有两个,一是东归爱国题材,另一个是草原题材。”根登加甫说,在1997年巴音布鲁克草原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上,他将自己精心制作的200多件作品展出,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名韩国游客看上他的一件骨雕作品,以400元的价格买走,这让根登加甫更加坚定了与骨雕相伴的信心。
日复一日的打磨,根登加甫的技艺与日俱增。2010年,他被评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工作室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其骨雕作品被列为“新疆礼物”,代表作《东归》《回家》《牧歌》等骨雕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如今,根登加甫在和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从事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为了让骨雕技艺传承下去,根登加甫将技艺无偿地传授给巴音布鲁克镇的农牧民,目前已开办多期培训班,先后培训200多名农牧民。对于上门学习的学员,根登加甫不仅不收学费,还给他们发放生活费。
“骨雕创作是个辛苦活,年轻人能坚持很不容易。”下一步,根登加甫计划将古老的骨雕技艺融合创新,研发出更多类型的骨雕艺术品,带动更多当地农牧民学会这项技艺,让大家靠着骨雕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