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每日热门:王羲之赝品被当垃圾处理,万育仁发现后赶忙扣下:这比真迹值钱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6-16 09:46:36


(资料图)

1972年,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万育仁在清理古玩文物时,突然被垃圾桶里的一个纸团吸引了,打开一看,发现“宝藏”。

当时中央发布“第一号命令”,百姓进入“深挖洞”阶段,特殊时期市文清组接到命令,要紧急处理几批文物,从上百万件文物中挑选一级文物移交到上海博物馆,而一副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在匆忙的筛选过程中被鉴定为赝品归类为处理物中,其实说是赝品也没什么问题,毕竟不是王羲之真迹,但它却是唐朝的仿制品。

万育仁打开这个纸团后发现上面写着“晋王羲之上虞帖”,而且上面的字体给他一种很不一般的气息,而且字卷上面还有历代皇家的典藏章,印的都很有章法,于是万育仁决定将其扣下,等时间请专家再行鉴定,只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3年。

1975年,中国书画大师谢稚柳看到这份字卷后非常激动,不停地拍手叫好:“上海居然也有这么好的东西?那么我馆现在‘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都有了,虽然只是一件唐摹本,但也要作真迹看待。”

谢稚柳并不否认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他根据字心处的南唐“集贤院御书印”以及“内合同印”推测帖子为唐朝的摹本,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内合同印”四个字只在过去书画著录书有记载,从未见过印样,这可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发现。随后谢老又用现代软X光等仪器进行检测,对照《淳化阁帖》摹本,确定其为唐朝文物。

其实《上虞帖》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其内容为“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简单理解就是有天晚上,王羲之肚子痛没办法赴约了,于是给朋友写信“请假”,因此又被戏称为《夜来腹痛帖》,也正是因为内容没什么价值,也非王羲之真迹,因此此前多次被误以为是“赝品”。

不过《上虞帖》的字迹是王羲之的草书没错,虽然经过唐人的临摹,但临摹者也显然是一位书法大师,几乎完全还原了王羲之的真迹,即便经过一千年也能从中感受到其中的非凡气息。

而且这份摹本可不是一般的摹本,早在公元992年就被刻印在《淳化阁帖》中,后被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皇家收藏,南唐灭亡后到了宋徽宗手里,躲过了元朝的毁灭,明朝时又被晋王府收藏,此后又历经清朝大学士梁清标、翰林商载以及书画家程定夷等人,可以说这份摹本的价值可一点都不王羲之的真迹低,至于具体值多少,如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上虞帖》在经过严桂荣大师的修复之后,现在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标签: 上海博物馆 淳化阁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