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全球观察:穿越到155年前,开启一场中国纹样的艺术之旅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6-26 09:46:07

1867年印刷出版的《中国纹样》,是艺术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是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在书中,琼斯绘制了100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纹样,这些纹样大多出自因战争而大量流入欧洲的中国明清陶瓷和珐琅器,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釉上彩瓷器及景泰蓝等。

《中国纹样》,令19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人,对中国纹样之美,充满了赞叹。琼斯在《中国纹样》序言中说:“这些作品前所未见,其夺人目者,不仅在工艺的精能,亦在色彩的和谐与装饰的通体之完美……本人不揣冒昧地期望:所有装饰艺术的实践者皆能一睹书中的纹样,这是一种鲜为今世所知的装饰风格。”


【资料图】

在翻阅这本美轮美奂的艺术书籍之时,我们不仅感叹于书中纹样色彩之缤纷、布局之和谐及风格之高雅,也对这本书背后的故事感到深深的好奇:一个英国人是因何机缘而画出了这样一本书?这些精美绝伦的纹样来自于哪些器物,是皇家御器还是民间日常用品?书中收录的纹样,是否还见于国内博物馆收藏的瓷器?

下面,让我们穿越到155年前,开启一次跨越时空的中国纹样艺术之旅。

《中国纹样(典藏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设计大师的成长之路

欧文·琼斯(Owen Jones,1809-1874),英国建筑师和设计师,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理论家之一。他也是现代色彩理论的先锋,他关于平面装饰的理论,至今仍有影响。

欧文·琼斯肖像

欧文 琼斯出身优越,父亲是著名的古物收藏家及慈善家奥因·迈菲,因从事皮货生意而积累大量财富。受父亲安排,欧文 琼斯十五岁时便师从建筑大师刘易斯·维利米 (Lewis Vulliamy)学习设计及建筑学理论。

琼斯的父亲奥因·迈菲(Owain Myfyr,1741-1814)肖像

欧文 琼斯很早就提出英国本土设计所遇到的瓶颈——设计风格与英国传统文化的脱节。同时期的新锐艺术家们也纷纷意识到,随着英国工业发展的演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亡,他们亟需转向更远的地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与艺术风格以汲取灵感。在这样的艺术思潮中,东方设计与装饰图样成为琼斯关注的核心,他试图从中探寻更为接近自然与传统的设计灵感,并于1856年出版了专著《世界装饰经典图鉴》。

《世界装饰经典图鉴》内页

琼斯在《世界装饰经典图鉴》 第一次收录中国装饰艺术,作为全书二十章节中的一个。这可能是他对遥远中国装饰艺术的首次关注和整理研究。当时外销欧陆的中国瓷器,因应市场的需求,不断生产西方样式以取悦新的消费审美。在《图鉴》第十四章中国纹样中,琼斯肯定了中国人对于色彩的和谐运用,却也认为当时的中国艺术过分追求“精致”而缺失了想象力,显得刻板,鲜有成就。

然而, 琼斯始料未及的是,很快,一批因特殊历史背景涌入欧洲的中国艺术品,将彻底颠覆他对中国艺术的最初印象。

《世界装饰经典图鉴》中收录的中国纹样

二、《中国纹样》的成书背景

1856 年至 1860 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 年10月,第八代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作为英国谈判代表,以全权公使、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随英军至北京,与恭亲王奕谈判北京条约。谈判期间,英法军队曾两度冲入圆明园进行抢劫破坏,大量文物因此被带出园,再经官员、特使乃至普通军士之手,携带回欧洲。

一时间,大量中国文物及艺术珍品涌现于欧洲公私收藏及艺术品市场。由于来源的特殊性,这些艺术珍品绝大多数为清代皇家御器,代表了当时中国工艺的最高成就,与同时期欧陆常见的民间生产外销器物形成鲜明对比。

欧洲艺术界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的设计新风与美学冲击。中国装饰艺术,迅速成为令琼斯赞叹及醉心专研的新方向。因为在欧洲设计艺术界的影响力及人脉网络,琼斯得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大量最新流入欧洲公私收藏的中国艺术品。

《中国纹样》书名原文作《中国纹样范例:南肯辛顿博物馆藏及其他收藏器物选粹》,指明书中呈现的纹样,主要来自本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中国器物。根据作者自序,当中以南肯辛顿博物馆(即今日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 阿尔弗雷得·莫里森放山居以及其他英国资本大鳄收藏的中国瓷器、珐琅器为主。

1890年前后的放山居(Fonthill House)外景

由于彼此的信任,琼斯可前往博物馆或藏家家中对器物进行观察和筛选,有时甚至被允许将器物带回工作室对其表面纹样进行仔细临摹,绘制出大量的中国纹样图稿。最终,琼斯根据这些图样的艺术价值及代表性,特别遴选出一百幅图版,集结发表。1867 年,《中国纹样》于英国伦敦出版,立刻引起欧洲艺术界的震荡。

琼斯在自序中写道,“这些作品前所未见,其夺人目者,不仅在工艺的精能,亦在色彩的和谐与装饰的通体之完美”,言辞间充满对于中国艺术及设计的高度赞赏。对中国艺术认知与评价的明显转变,足见整理出版《中国纹样》对琼斯设计生涯及艺术理论的巨大影响。

三、《中国纹样》收录的艺术珍品

《中国纹样》所录器物,大多源于清宫旧藏,品质一流,精美绝伦。琼斯摹绘的器物主要包括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釉上彩瓷器、掐丝珐琅器及铜胎画珐琅器等类。

青花瓷器创烧于元代的江西景德镇,在诞生之初,已经行销世界。

《中国纹样》 收录了十六幅源自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表面装饰图样,当中也包括了一些已流传于欧洲的外销瓷器,均是极为精致且具代表性的器物。

《中国纹样》图版

图版VI展示中国传统的如意云肩纹样,很可能来自于流行于清康熙时期的大罐。云肩,也称披肩,是唐宋以降逐渐流行的一种衣饰,常采用四方四合云纹为布局形制,因此得名。而云肩作为一种装饰纹样,亦广泛用于古代建筑装饰以及工艺品、日用器物的修饰中。

图版VI所展示的云肩纹,以蓝为底,反白表现缠枝花卉,外形以如意云边勾勒。纹样包覆于大罐的颈肩,丰腴可爱。这类大罐带有穹窿形盖,宽折沿,盖顶设宝珠钮,状似军士头盔,再加上肩部浑圆,体型硕大,因此又俗称为“将军罐”。

《中国纹样》图版VI

清康熙青花缠枝花卉如意云肩纹大罐

私人收藏

此外,《中国纹样》收录多例缠枝花卉纹图样,各具特色。图版 XXIV 展示繁复而规整的缠枝花卉纹样,反映出清代宫廷青花瓷器装饰特征。每片花瓣都精致勾勒的莲花花头,呈现出饱满圆形,铺设于密集的枝叶与云气纹之间,构图严谨而细节到位。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的乔治·萨廷遗赠瓷器当中,可以见到一例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缠枝莲花纹长颈瓶,是此风格的重要代表。

《中国纹样》图版XXIV

清康熙青花缠枝莲花纹长颈瓶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釉里红瓷器亦创烧于有元一代,是青花瓷器之外,另一别具特色的釉下彩绘瓷器品种。

相对于青花钴料的相对稳定,釉里红铜料的发色对烧造温度和气氛十分敏感,火候欠佳,则灰黑暗沉,过烧则极易晕散挥发,甚至褪色,因此成功率极低。釉里红瓷器也因此更为难得,琼斯在《中国纹样》中也仅收录了一件釉里红瓷器。

图版 LXXVI 向我们展示了一件源自于釉里红瓷器表面装饰的缠枝花卉纹样,载有此主题纹样的釉里红瓷器,亦可见于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的乔治· 萨廷遗赠瓷器,为一例烧造于清乾隆时期的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瓶。有趣的是,琼斯在观察器物表面装饰的时候,敏锐地捕捉到了釉里红瓷器所特有的工艺特征,并加以描绘,令图版更显别致。

《中国纹样》图版LXXVI

清乾隆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瓶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釉上彩瓷器,是指瓷器经过高温烧成之后,在玻璃质釉层的表面绘饰彩料,之后再经低温烧制而成的瓷器。明清时期的釉上彩瓷器,主要在光洁白瓷或绘饰釉下青花的瓷器表面进行装饰,后加的彩料包括红、 黄、绿、蓝、紫等不同颜色,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缤纷色彩。

图版 XLIII 便取自烧制于康熙时期的五彩瓷瓶,按照琼斯的文字描述,纹样源自一件葫芦形彩绘瓷瓶,对比实物,当是与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的乔治·萨廷遗赠瓷器中的一件五彩描金三层葫芦瓶类似。

《中国纹样》图版XLIII

五彩描金三层葫芦瓶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此瓶以红绿二彩为主色调,上下两层以绿色调为主的如意云肩纹装饰。配色与纹样风格,又与琼斯所绘图版XCIII及图版XVIII有同工异曲之妙。

《中国纹样》图版XCIII

《中国纹样》图版XVIII

瓷器精品之外,《中国纹样》收录最多的便是掐丝珐琅器以及铜胎画珐琅器。

掐丝珐琅器,又称“景泰蓝”,是在金属胎上,以掐制成形的扁铜丝焊接在表面,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浆填入铜丝划分出的空格内,之后烧制而成,色彩瑰丽多姿。《中国纹样》收录图版,源自掐丝珐琅器者,以缠枝番莲纹主题为最多,这也是掐丝珐琅器的主流纹样。

《中国纹样》图版XV

《中国纹样》图版XXX

明中期(1450-1500)铜胎掐丝珐琅炉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炉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纹样》的背后是一段曲折的历史。一百五十五年后,《中国纹样》的翻译与再版,让这批遗珍重回我们的视野,为读者们打开穿越时空的全新视角。由西方艺术理论家、建筑师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赞叹欣赏开始,逐渐探寻这批艺术品在历史变迁中辗转流传的故事。

由东方到西方,历经百余年,这些艺术品如今可能与我们相隔万里,却仍然如当初一般充满魅力。当我们翻阅本书,一页页间,仿佛流动着一个半世纪的东西变迁、沧海桑田,然而这些中国图样,却仍如最初落笔时的缤纷可爱、富丽和谐。令人慨叹!

在时间的洪流中,唯有艺术得以永恒。

文章节选自《中国纹样(典藏版)》导读(作者王冠宇)。

标签: 维多利亚 掐丝珐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