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全球热点评!文明起源 试论龙崇拜与古代国家的形成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6-28 09:58:39

汉“五铢”铜钱范

株洲博物馆藏

1


【资料图】

六 原始宗教与文明起源研究

《试论龙崇拜与古代国家的形成》

傅光宇、张福三《思想战线》1981年第4期第48~52页

本文通过分析龙崇拜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表达了作者对龙崇拜在我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意义的看法。作者认为:龙绝不是原始图腾,龙崇拜与图腾崇拜区别甚巨。首先,龙是“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其次,龙崇拜不同于图腾崇拜的以现实自然物显示其神圣性,以记号显示护符作用,而是于想像中臆测虚拟生物的“广大无边”的神性。从龙的综合性形象及法力无边的神性看,龙崇拜产生于父权制时代而不是盛行图腾崇拜的母权制时期。龙,在父权制历史条件下,不仅是对自然力的神化,更重要的是对生产力的神化。龙是我国最早国家夏王朝的旗帜。作为部落联盟神圣标志及大酋长化身,反映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龙是华夷文化融合的象征,也被视为国家的保护神。禹以融合夷夏文化的神龙作为国家团结统一的标志与世袭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古代文明的环太平洋的底层》

张光直,《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第15~21页

这是作者在1989年8月于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环太平洋史前史”国际会议上写的英译稿。文中首先引用了佛斯特所谓“亚美巫教”的有关巫师的世界观。“亚美巫教底层”的适用范围,远超过中美研究而应该引起所有研究古代文明学者的注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上面所说的几乎全部可以适用于古代中国。

作者认为,巫教(或萨满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明基于巫术的宇宙观这种新的解释为我们了解这个古代基层的内容提供了新的基础。古代中国与玛雅文明的共同特征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古代的基层文化实际上乃是中国与玛雅古文明的共同祖先。中国与玛雅并不是非得要有文化上的接触才能共有这些类似性的;它们乃是一个文化连续体的成员,这个连续体我们可以称之为玛雅中国连续体,它建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几项重要意义:第一-,它将古代中国和古代玛雅联系起来,并且说明它们两者之间的类似性,而无需使用传播论;第二,它强烈地暗示着这个亚美巫术文化基层并不是东北亚洲的地方性传统而是具有世界性的现象;第三,它在一个新的框架里面提出资料用以研究说明在它的领域之内出现诸文明的演进原理。

作者认为,巫师式的世界观显然在整个中国史前时期都一直持续着。到了公元前4000年前后,在考古的记录上我们可以辨认出来一个共同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圈,它包括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一个互动政体的圈子之内经过长时间的社会转型的中国模式在新大陆文明的产生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到。

《农业文明与史前宗教礼仪性建筑》

李锦山,《农业考古》1998年第3期第193~201页

本文着重论述的是史前宗教礼仪性建筑。这类以祭天礼地、春祈秋报为主要特征的大型人工建筑,与中华农业文明有着直接联系,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中国礼制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核心体系数千年来贯穿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红山文化的宗教礼仪性建筑,主要有喀左县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县牛河梁。前者是一处由祭场、祭台、祭坛组成的大型的具有综合性、多功能、露天式宗教礼仪活动场所。举行的祭天祭地活动,与农业密切相关,此外还举行生殖崇拜的祭祀仪式。后者由坛、庙、冢结合,祭祀对象为天地、祖神、图腾保护神以及农神。牛河梁宗教礼仪性建筑亦奠基于农业经济之上,其崇祀内容归根结底是“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内蒙古发现的宗教礼仪性建筑,多由石头垒砌的墙垣等组成,建于台地之上。包头市莎木佳遗址,有石垣基、石圈,均与祭天有关,确切地说是祭太阳神。游牧民族尤其是农业民族对太阳极为崇拜,其原因在于它能够为人类带来温暖,使万物复苏,促进作物生长。阿善遗址为人工堆筑的石堆,不但有天地诸神崇拜,还应包括对大青山诸山体的崇拜。农业民族崇拜天地、太阳、河川诸神,因为与农业有关。对大山的祭拜同样与农业有关。我国自古便崇拜泰山,其原因之一便是认为它可以播云降雨。良渚文化的二十多处大型宗教礼仪性建筑,以人工堆筑的高大祭坛墓地为特征,这类祭坛不仅祭天,还祭地、祭祖。良渚文化中心聚落和大型宗教礼仪性建筑的出现,表明财富和人口已向农业城市集中,政教合一的王权业已产生,发达的农业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原地区、西藏地区等也多有宗教仪礼性建筑发现。

宗教礼仪是一种社会意识和思想意识形态,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我国发现的史前宗教礼仪性建筑是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围绕这些场所进行的各种宗教礼仪活动,归根结底都与农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标签: 宗教礼仪 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