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时快讯】文物|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新发现8通碑刻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6-30 07:46:27

6月28日,记者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发现碑刻新闻通气会获悉,今年2月,武侯祠博物馆在原状陈列提升工程中发现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蚀现象,对其进行更换时周边抹灰层剥落,显现出墙体内被封护碑刻的一角。经专业机构墙体扫描和清理,共发现15块碑石,根据空间位置和碑文内容,判断其分属8通碑刻。

随碑刻发现至今,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以资深学者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了大量走访、查阅、辑录和补证工作。研究表明:本次碑刻的内容多样,含时四川主政官员题记、乾隆朝状元书《出师表》、武侯祠祭祀活动记录、文人墨客访谒留书画等。其中,年代最早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50年;最晚为1821年(清道光元年),距今201年。全部碑刻前后跨度150年。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间纂修的武侯祠历史专志《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有所记载,本次发现与其相互印证;另3通碑刻未见记载,是对武侯祠历史的重要补充。武侯祠是成都人文历史发展中的一颗明珠。历史上,成都城市繁盛的时期,官方和民间都会优先组

织对武侯祠的修缮和对一代名相诸葛亮的祭祀活动,来成都的政界名流、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会前来拜谒,感念往昔,倾诉衷肠。而在时局动荡、人心思安的时期,人们也会以组织修缮武侯祠为名,来凝聚人心,焕发意志。本次新发现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时任四川按察使宋可发,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便由他发起主持。此碑为武侯祠现存其唯一真迹,可谓跨越350年的时空对话。当时的四川战火甫定、百废待兴、人心思安,宋可发以重修武侯祠为契机,凝聚共同价值,唤醒善谋图强的意志。“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尽诗”,尺方一碑,足见天府文化乐观包容、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资料图)

《眼底江山》碑

岁月变迁,惟石能语。本次新发现的《再捐祭产碑记》再现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动的壮观景象。“庙貌巍峨,士庶咸集”,人们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盖当时,泽流后世”之荣光。今日武侯祠博物馆的“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三国季”等品牌活动和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锦里,年吸引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正与其一脉相承。碑文记载了数十人的捐款名单,五湖四海的民众为焕新宗庙、赓续文脉而慷慨解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驰而不息。

《再捐祭产碑记》

碑刻背后的故事是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具体见证。本次发现的《前、后出师表》碑,是由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的状元,著名诗人、藏书家石韫玉所书写。他的学生聂铣敏入川任职后,石韫玉寄来手稿,聂铣敏为其立碑于此。据可查到的资料表明,石韫玉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景仰诸葛武侯的品德和气节,以重书二表来表达敬意。因此这块碑的书法煌然端庄,色正芒寒,大有“与斯文同光”之意蕴。其实,在诸葛亮殿北壁墙体上的碑刻,因其所处正殿正位能够多为重书经典和歌颂纪念。历代的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在此咏史抒怀,感念革故鼎新的时代,倾诉鞠躬尽瘁之衷肠,让一面庙墙成为数百年来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者们的精神丰碑,三国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忠勇、智慧、守正、创新的坚强底色和无穷意蕴。

《前、后出师表》碑

如今,加上本次的新发现,武侯祠诸葛亮殿北面墙体内共有25通碑刻,年代上至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下到1930年(民国十九年)。下一步,武侯祠会如何将此次新发现的碑刻进行展示利用?

“碑刻是我馆今年初在原状陈列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们将借提升之机,添新生之彩,来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武侯祠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展览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武侯祠博物馆的原状陈列提升项目也在有序地推进,在完成碑体的清理保护后,将这些石碑展示出来,利用多元技术解读碑刻背后的故事,丰富武侯祠文化内涵,给予观众更加丰富多元的观展体验。

(文中图片由 付远书 摄)

责编:勾晓庆

标签: 武侯祠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 文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