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文:聚光灯|何为城市艺术家
作者:钟刚 艺术自媒体“打边炉ARTDBL”主编
最近我们在深圳湾做了一场论坛,题目叫“何为城市艺术家”,讨论的背景是深圳这座城市的艺术发展现状以及它隐约呈现的特征与面貌。我在论坛上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深圳的艺术发展也许可以不必那么循规蹈矩,而是可以试着与城市文化的塑形的进程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流动和变化的状态下,与城市共振前行,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
(资料图片)
需要警惕艺术的“超薄状态”
其实我们回顾深圳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都是紧密地与城市空间、城市文化以及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现场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深圳的当代摄影、当代建筑、当代设计,无不是与深圳的城市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是某个阶段城市文化的见证和写照;还有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不断在城市的不同公共空间“打游击”,流动性地激活一座座城市的灰色地带,双年展与城市空间变革是紧密地咬合在一起,互相需要,彼此成就;深圳的双年展数量曾经数目惊人,且不论其展览质量,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城市对于艺术的“需求”和渴盼,只是这种“需求”是被严肃讨论、直面和回应,还是被短平快的机会主义者攫取,就是深圳需要去辨析和回应的问题。
深圳的艺术家也似乎大多都是不安分的行动者,他们的工作不只是发生在工作室,也不只是将自身的工作情境限定在白盒子空间,深圳艺术家非常普遍地会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投身到空间的活化工作中,甚至不少艺术家还做起了策划人的链接和组织的工作。我认为他们并非主动和有意要将自己的工作从工作室转移到城市公共空间,而是他们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需求下,很自然地就被卷入其中,他们在这样的城市文化形成期的阶段需要适应角色的转换,需要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深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效率精神的驱动下,很多计划和观念都能快速实施,其影响也会快速展现,深圳艺术家也是这座城市效率生产进程当中的一部分。
我们尝试编过一本深圳艺术评论文集《深圳眩晕》,在查找资料过程当中发现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大,横冲直闯,但对于过去所形成的成果、所呈现的问题,很少去梳理和总结,很少去研究和反思,这会导致城市的文化构建缺乏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作越做越薄,这是我们在讨论“城市艺术家”时也需要警惕的。
因此,总会有人认为深圳的文化和艺术是“超薄状态”,但我认为深圳要变起来,速度也会很惊人,比如我们在四五年前讨论深圳艺术和深圳艺术家,外界对此毫无兴趣,但到了现在,深圳已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艺术市场,深圳艺术家、深圳艺术机构的影响力逐步往外扩展。今天的深圳已经不是当代艺术的航空港,而是在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
“城市艺术家”不应该是一个宣言,而是一块值得持续开垦、耕耘和松软的新天地。
需要介入更焦灼、更躁动的现场
我一直认为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上的成就,同时在城市发展上,深圳是按照理想城市的模型设计和建造的,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构建过程中,创造了大量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可以说深圳的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公共精神,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想有关。深圳人喜欢走出去,热衷于到城市公共空间运动、野餐、露营和郊游,公共空间的内容生产过程当中就产生了公共文化需求,并且这种需求非常旺盛和焦灼,它自然就会带动和塑造城市文化的公共面向,也会让艺术家没办法枯坐工作室,仅仅只是面对自己,他需要介入到更焦灼、更躁动的现场当中。
深圳也是一座公共意义上的城市,它的文化发展自然就和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联系在一起,深圳艺术家很容易被一种公共空间的文化需求所带动,从而构建了城市的公共文化。比如我们在深圳湾1号讨论城市艺术家这个话题时,我们不会忘记这里被认为是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但它如何成为城市文化的天花板,输出价值观,影响城市文化的“流速”,这个就需要文化和艺术的介入,更需要对当下文化作出选择和判断。深圳湾如今是一个景观意义上的地点,它如何成为文化和艺术意义上的坐标,是不是深圳要去考虑的问题呢?如果将它和西湖放在一起比较,深圳湾是否能够像西湖一样滋养和影响一座城市?
需要一种“我城”的热爱和公心
艺术家打开工作室,在城市的背景下工作,并非意味着艺术家就成为城市活动家,我认为城市既要释放需求,也要清醒地判断什么是真实的需求,什么是城市面向未来的需求。有些需求是否只是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欲望,它是否只是在做一种“皮相”,而没有着眼长远的构建和沉积。
这其实就考验着深圳,也考验着深圳的美术馆、研究所等公共机构,他们能否担当得起“文化基座”的作用与价值,他们是否在做梳理,在做研究,是否在向外面阐述与传播。如果没有一种面向城市文化基础建设的工作(这里的基础工作,并非盖房子,而是指对人的培养与提升,指的是在文献梳理、个案和专题研究与展示、公共收藏以及教育创新上的扎实工作),如果没有一种“我城”的热爱和公心,城市艺术家只会成为“项目型艺术家”,城市艺术成为“城市项目”。这样走下去,深圳只会成为一个以艺术之名的淘金胜地,而这座城市的文化最终所得,不过就是落下一座开采一空的荒山。
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到深圳文化和艺术发展的特征,顺势而为,也需要警惕它,并以历史的判断力和未来的前瞻性,在城市文化快速塑形的过程中,小心谨慎地构建它的地基与结构,既不能刻板僵化,也不能随风飘摇。
来源|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