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资讯:风扇、凉凉衣、瓷枕……历代成都人为了消暑有多努力?
红星新闻网7月14日讯今年的高温天气来得又早又猛,7月上旬成都就热成了“红油火锅”,最高温度突破历史极值,一度飙升至全国第一!
有网友这样调侃成都的天气:“麻将刚刚码上,就糊了!”
在这种“烧烤模式”下,成都er进行了360度无死角全方位消暑,空调、风扇、雪糕、冷饮齐上阵,但仍感到酷热难挡。
【资料图】
这不由使人联想起古人消暑的艰难,其实从史料来看蜀地古人有N种避暑小技巧,省力且效果绝佳。
01、调养心态 自我麻醉法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心静自然凉是中国古人提出的顺应时势的修心理念。
通常来说,夏天的蜀地闷热难当,湿气较重,造就了蜀地人火气较旺的特点。这个时候自己内心的调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夏天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
虽说这一道理传于祖国各地,但是由于环境因素,住在蜀地的先辈们更深知这一道理。
02、纳凉晚会 顺时而为法
每当夏日烈阳退去,人们便喜欢成群结队来到河边,搬上自制的用竹子做的凉凳,几家几户围坐在一起。大人们冲壳子,小孩们趁着夕阳的余晖一起嬉戏打闹,等待夏日在大地留下的余温消去,再归家休息。
日落而息,日出而作。
03、亲水赏荷 拥抱自然法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明清时的蜀地人,便喜欢水上纳凉。
遍地可见的池塘、溪流,给古代的蜀地人提供了这一条件。
此外,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在蜀地只要有池塘的地方多半就有满池的荷花,相信去过农村或者郊区的人都深有体会。
04、冰丝裀 穿衣搭配法
盛夏之时,古代富贵人家在衣着方面比较讲究。周朝的时候,人们利用植物作为材料,织成葛布,用葛布制作的衣服不仅轻薄,穿着也舒服。
后来衣服的材料渐渐增多,丝织物倍受追捧。有一种叫“冰丝裀”的织物价值不菲。唐代《乐府杂录》记载,一名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后来家道中落,唯留有一件旧的冰丝裀。有波斯人见到,惊讶地说:“何处得此至宝?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于是,该波斯商人重金购买了这件冰丝裀。
据说冰丝裀的原材料是冰蚕丝,清代诗人李应莘有“冰蚕吐丝丝不绝,轩妃碎织西陵雪”之句。苏轼诗中也有“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之句。
05、凉榻、凉席 安然入睡法
夏天使用竹子制成的凉塌、凉席,是比较通行的避暑方法。在古代,用湘竹制成的凉榻和凉席倍受青睐。宋代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明代顾璘也有诗曰:“葵扇桃笙湘竹床,捲帘高卧汗如浆。”
湘竹即湘妃竹,故宫中还收藏有以湘妃竹为原材料的靠背椅。古代还有一种用猪毛做成的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云:“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06、扇子 借助外力法
在没有空调和电扇之前,扇子是人们避暑的必需品。文人风雅,所用扇面还喜欢附上字画。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一提到扇子,肯定有人想到四川自贡著名的龚扇。龚扇又称蜀地龚扇,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蜀中名扇之一。四川自贡竹编扇,晶莹光亮,宛如纨绢,驰名中外。
此扇由民间艺术家龚玉璋创制,至今已逾百多年历史,是自贡著名的小三绝之一。目前龚扇的制作已经传至龚氏家族第五代传人。
▲龚扇 图片来源: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官网
古时,人们还有用水流带动的风扇。宋代诗人刘子翚的《夏日吟》写道:“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
清朝的“水木明瑟”殿就有扇车的明确记载。能工巧匠们在圆明园的“水木明瑟”殿制造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机械风扇了。
07、瓷枕 头部清凉法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发明了瓷枕,表面覆以青釉,冰凉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虽然蜀地古时少有瓷器出产,但是古时的蜀地,盐业发达、盐商汇聚,蜀地人还是会自制或从外地采购回瓷枕以供消暑。
▲青白釉狮形瓷枕
08、凉食 珍羞美味法
除了在住行休息方面有纳凉的妙招以外,古蜀人更是在吃的方面下了一番研究,作为夏日食品必备。凉皮、凉糕、凉面、凉粉等凉食在蜀地由来已久,光是看一下便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燥热,吃下一口更是瞬感一丝清凉涌入心头。
▲凉粉(左)凉皮(右)
在炎热的夏季与高温“搏斗”,争取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本能,与今人相比,古人的避暑消夏方式显得颇为浪漫,消夏的各种物件也充分体现了智慧与巧思。
你觉得蜀地古人的解暑方法,哪种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