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滚动:中国正在消失的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老照片或许能唤醒你的记忆
中国正在消失的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老照片或许能唤醒你的记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的职业是手工劳动。”
然而,当工业文明的浪潮汹涌迅猛地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些静静旧时光里面的老行当却开始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我们的身边。
剃头匠
从前无论做什么生意的,开得起店铺的都很少。剃头师傅照例也是没有店,需要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揽生意,就等于是把整个理发店挑在肩上走了。剃头师傅和剃头挑子这形影不离的一对,游荡在街头巷尾。
早年的剃头挑子里面内容非常多。所谓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剃头师傅的这个挑子,因为这个挑子一头是带三个抽屉的小柜子,上面一个是放钱的,下面两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剃头所用的工具,有生意时,这个柜子还当做凳子用;另外一头则是一个小小的炉火,上面有一个大沿儿的黄铜脸盆,烧着一盆热水,用来剃头、刮胡子用。虽然简陋,倒是一应齐全了。
白驹过隙,世事沧桑,那个剃头师傅挑着剃头挑子在我们眼前游荡的年代已经永远回不来了,现在的发廊、美发厅一个个时髦靓丽,不知何故,我却经常怀念起那些剃头匠、理发师为人打理的日子。
修钢笔师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有一支样美质优的钢笔是人们普遍的心愿,写得一手漂亮字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甚至会引人争相“攀比”的事。
老一辈人大多崇尚节俭,钢笔坏了,能修则修。那时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求钢笔书写,笔尖掉到地上很容易裂开,损坏率相当高,这时修钢笔的师傅就“有了用武之地”。
一支罢工的钢笔,修笔匠接过来查看一番后,麻利地从工具箱中取出锉刀、镊子、油石等,用钢笔钳夹紧钢笔,旋着拧开笔套,取出笔舌与笔尖。而后将笔尖在油石或者打磨机上来回打磨,掌控好力度是真功夫,再用火烧笔舌,以此让笔尖与笔舌贴合绵密,这样墨水才能出水顺畅。
一支上好的钢笔,笔尖通常由黄金制成;由于黄金质软,其上会焊有一个坚硬的金属小圆球。
将这个小颗粒焊到笔尖上,再将其从中切割,以使颗粒的缝隙和笔尖中缝保持一致——这是修笔行当里最难的技术,俗称“点金尖”。
有些颇为内秀的修笔匠人还能在钢笔上刻字、刻画,这门绝技没有个六七年工夫苦练,出不来。
修鞋匠
在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添置衣物鞋子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穿坏了能修绝对不舍得丢。皮鞋穿多了会掉鞋底,高跟鞋穿多了会磨鞋跟。修鞋匠师傅们就专门补鞋补跟,一双鞋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像现在鞋子破了就丢掉。
现在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慢慢在淡化,也许若干年后这个老行当最终会消失。但是这也代表生活水平在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钉秤老师
秤是两千年来中国所使用的最主要的称量工具,结构简单轻巧,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所以长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商品交易中。制作杆秤的师傅还被称为“钉秤老师”。
小小的一杆秤,制作的工序却不简单。包括选杆、划线、包铜皮、上纽、分刻度、钉秤星、打磨等大小十几道工序,对制作的精细度、准确度要求很高。虽然电子秤、磅秤的逐渐普及,对杆秤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普通的农民还是习惯用杆秤。相比于电子秤、磅秤,杆秤易携带、价格低廉,在农村乡镇的集贸市场和零散交易中还在被继续使用。
渐行渐远的手工艺,逐渐老去的手艺人,大部分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它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记忆、保留的那段岁月,让经历过的人们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