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视点!中日名家画长恨歌图:一段经典百种画风,日本人对白居易也这么喜爱
公元756年7月15日,杨贵妃被迫自缢在马嵬驿,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从此马嵬驿成为文人们慨叹兴亡的所在,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不断被骚人墨客写入诗文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里洋洋洒洒地描述渲染了唐杨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至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杨玉环入宫得宠、一家鸡犬升天,到马嵬事变、被赐死,再到唐明皇瞬间苍老思念、相聚长生殿,故事的场景和空间多次转换,使诗歌充满张力。
白居易此诗道尽帝王家爱情,成为千古名篇。文字的魅力自然无与伦比,而千百年后,画家们依据《长恨歌》,将诗情勾勒出画意,也有别样的美学享受。
戴敦邦:新绘长恨歌
关于长恨歌的图画,尤其是连环画这一块,我是首推戴敦邦的,可画得太美了。
这套连环画是戴敦邦于1981年开始绘制,是他准备告别连坛的纪念之作。前后历时4年完成的这一力作,后来还在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4年41幅画,每个画面都是极尽巧笔,这套画但凡见了的人都爱不释手。无论是作为连环画故事,还是单独拿出来一幅出来,都堪称完美的作品。
李毅士:长恨歌画意
李毅士(1886-1942),一个文理双全的画家,曾在英国学物理系,获双学位;自小喜欢绘画,曾任教于北京美术学校。其叔父李伯元是《官场现形记》的作者。
李毅士是我国最早去英国留学的学生之一,他擅长中西绘画,画法是中西结合式的,常用西式技法画中国历史画。
1929年,李毅士完成了黑白画《长恨歌画意》,共30幅,193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李毅士以写实的技法刻画杨贵妃的故事,场景恢宏,布局严谨,人物造型准确。这种写实的古典题材,在当时还是挺新颖的,因此也挺有影响力,十几年间多次再版就已说明它的受欢迎程度。
不过这套画在一些细节上,如服饰、陈设、建筑上没有准确地再现历史。当时鲁迅还在,他就批评过这套作品中有失真之处。
但尽管如此,《长恨歌画意》依旧是李毅士不可多得的艺术之作。
姚有信:长恨歌诗意
姚有信(1935-1997),先后师从名家潘天寿、程十发,写意人物、山水花鸟、版画年画无所不精,被称为生活在上海并为上海文化熏陶的典型画家。
姚有信的素描功底扎实,造型准确,在画长恨歌诗意图时,能将人物形象画得华美优雅,以色彩渲染出美人的婀娜多姿,使人物形神兼备、韵致丛生。
于水、吴声:长恨歌诗意图
于水和吴声两人在80年代创作的这套诗意图也很妙。我喜欢这种很有幽深古意的画风,画里的色调运用非常巧妙,古朴昏暗,充满了柔与静,有些幽婉凄清,又有些仙气缥缈,极富感染力。
这套画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孟庆江:长恨歌五十七图
师从蒋兆和、叶浅予的画家孟庆江,也是连环画领域的知名人物,在他六十几年的从艺生涯中,共画过一百多套连环画,其中1984年创作的《长恨歌》,也在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孟庆江的画面精巧,人物表情生动,这点比上面那套画意图更明显,上面那套是在环境的营造上非常出色,不过人物神情较少刻画到。
孟庆江的长恨歌图则更为生动,总体以明黄色为主,线条自然圆润。
狩野山雪:长恨歌图卷
最后来说一下日本对长恨歌的创作。
白居易可不止在中国闻名遐迩,备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非常喜爱白居易。
唐时,日本派遣了很多使团来中国,还有许多僧侣,这些人在返程时,往往会携带大批中国诗文回去。那个时候,白居易的诗就已经传入了日本,而且相比起李白杜甫,白诗在日本的流传度更广、更大。
日本的许多史料都记载了当时天皇读白诗的情况,那会儿吟诵白诗是彰显高雅的一种形式。从公元9世纪一直到12世纪,白居易在日本文坛的影响力整整维持了400年之久!
这种情况下,白居易的《长恨歌》传入日本也就不稀奇了,况且日本人对杨贵妃这段历史也很热衷,与此相关的故事传说、诗文画卷也不少。
爱尔兰切斯特贝蒂图书馆里,藏有一幅狩野山雪(1590-1651)的《长恨歌图》,这位画家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诗文,用工笔重彩的长卷形式,完整地呈现了唐杨的爱情故事。
该图分上下卷,上卷描绘至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下卷接着描绘余下部分。这画还挺有中式风格的,但细观之下,唐明皇、宫娥侍者皆有日本人的体貌,至于乐舞服饰、宫殿陈设等也不尽中式化。
而其建筑刻画精准,很有界画风范;人物服饰勾勒得富于装饰性,设色典雅明艳,也值得欣赏。
白居易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影响了日本文学。一部《长恨歌》,既是唐杨的爱情叙事,也是历史的一次浪漫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