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聚焦:瓦当,中国人屋顶上的诗意
在千年的岁月中,
(资料图片)
中国祖先们
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
于烈火中烧结成瓦。
将瓦叠于椽木之上,
一瓦遮头,
不仅有效抵御了风雨,
而且保证了建筑的美观大方,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美。
摄影 | 子夜鸟,细草穿沙(部分)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瓦片,是屋顶的必备用材。
纵向排列的瓦片,
可以让屋面过渡之处平滑而连续,
让建筑本身更显挺拔。
灰瓦屋檐,是中国建筑里的记忆符号。
人们在观赏古建的时候,
视线便不自觉地从檐下引向屋面、
屋顶直至遥远的天际,
给人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
瓦最早的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它的发明与陶器的发明时间大致相同。
建筑用瓦的烧造,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
而青砖的运用应该在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起脊草房逐渐演变成瓦房;
到了秦汉时期,宫廷、官署的屋面,
大体已全部用青瓦覆盖,墙体多用青砖垒砌。
中国传统的瓦房,
最早出现在寺庙、宫殿等建筑中,
因为这些建筑,在古人的眼里,
都是神圣庄严的所在,使用价值高昂的琉璃瓦。
后来才渐渐被廉价朴实的灰瓦所取代。
是屋子上的天地。
一簇一簇,长满了草,
与日月,见证了摩肩接踵的繁华,
也目睹过门可罗雀的沧桑。
它们见证了朝代的兴亡与更替,
同时也见证了辉煌与沧桑。
瓦有板瓦与筒瓦之分,
板瓦是仰瓦,筒瓦即覆瓦。
瓦房屋顶前后坡的边缘部分,
俗称瓦檐,即屋檐。
唐·白居易《晏起》诗:“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做瓦当。
北方的瓦古朴大气,
随便掀起一片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指向旧朝遗梦。
南方的瓦精巧温婉,
在氤氲着烟雨的江南水乡静默不语,
黛瓦白墙,黄梅雨落,便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
在素纸上洇染出一方诗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诸如黄墙黛瓦的土坯房,凝聚了数个时代的艰辛。
燕子,则是他们的见证者。
青砖黛瓦,是燕子栖息地。
燕子的到来,也给缔造者无形的安慰。
从茅檐低小,到檐牙高啄,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韵。
秦汉时期,青砖灰瓦无论在烧制工艺,
还是在建筑运用,均达到极高的水准,
被皇宫和王府以及朝廷所管建筑采用。
所谓秦砖汉瓦,说明了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
远远看去,青瓦盖顶的普通人家,
它不同于琉璃瓦铺就的宫殿,华丽庄严不可亲近。
只因它记载着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点滴,
带着一丝温润,淌过流年沧桑。
你见过瓦房的四季吗?
春天,落花铺满青瓦,夜里忽来一场雨,
雨点敲击瓦楞的清响,瓦沟淌水的声音,
清清泠泠,飘入梦乡,是“一春梦雨常飘瓦”。
夏天,烈日炎炎,青瓦沉沉,
老猫在屋檐阴凉处打盹,庭前投下斑驳的树影,
午梦被流莺婉转的啼声唤醒,
是“绿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秋天,丰收了,一片片青瓦晒着红色的辣椒,
烟囱上升起袅袅炊烟,氤氲着人间的烟火气,
温暖而妥贴,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冬天,屋子里燃烧着猩红的炭火,
雪花片片落在青瓦上,月光清冷如水,
是“雪花数片又成晴,透瓦清霜伴月明”。
从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它们就像一位老者,踽踽独行,
向每一位过客讲述自己的离奇。
奈何,时代已久远,行人脚步太匆匆,
无人驻足,旁听那一段段记忆的烙印。
那个时代的光辉,就这样渐渐久远。
灰瓦用于房屋脊顶,首先开创建筑的先河,
成为中国建筑中标志性元素。
它遮风挡雨,让屋内不被风雨侵蚀,
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
使建筑更加宏伟,更加绚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