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短讯!林徽因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只因梁思成一生中3个错误的选择?
梁思成、林徽因,一对中国建筑学伉俪。多年来,人们传说着他们的才华,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青年时代可谓意气风发,两人都是名门之后,结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又走遍中国调研古建筑。而后半生,他们的命运随祖国的动荡而沉浮,尤其是林徽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度过了多年贫病交加的日子,年仅51岁便英年早逝。
林徽因的早逝,与梁思成三次“错误”的选择有关。
(资料图片)
第一个“错误”的选择:执教东北大学
梁思成和林徽因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归国后,第一份工作是执教于东北大学。
他们本可以借助父亲梁启超的关系,在清华大学谋得教职,但梁启超衡量再三,决定让儿子远离“温柔乡”,到艰苦一些的东北大学去创办建筑系,这样两个年轻人更能大展宏图。
梁思成与林徽因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安排,踌躇满志,渴望将自己多年所学付诸实践,除了要将国外的建筑系教学模式带回中国,更加渴望的是想要将中国建筑史的初步研究,应用到即将开始的建筑教学实践当中。
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的日子里,只有他们这两个能教建筑的老师,梁思成与林徽因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什么都自己来,他们除了要为40多名新生讲课,还要处理日常事务。
林徽因负责讲授美术和建筑设计,梁思成则讲授建筑学概论和建筑设计原理,同时他还将西方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相融合,开设了建筑史课程。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们也从没有忘记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宏大愿望,为此,他们开始对附近的一些古建筑进行调查测绘。
1930年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部分教师,前排右二为梁思成
可惜,随着日本侵华进程的推进,东北局势日益动荡,东北大学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东北寒冷恶劣的天气也严重影响了林徽因的健康,林徽因患上了肺病,无法再坚持教学,只能于1930年下半年回到北京治疗。
第二个“错误”的选择:加入营造学社
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到北京之时,正是第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展宏图的年代,国内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
朱彬和杨廷宝,加入了基泰工程司,童寯陈植和赵深,则创立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他们在上海、南京等地做了非常多建筑作品,梁林二人如果选择加入这些事务所,马上就可以获得一份高薪,但梁思成选择了加入营造学社,从头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学历史,创造建筑学体系。因为,破解《营造法式》中古代建筑神秘的文法,是营造学社的创办者朱启钤和梁思成共同的理想。
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
1932年——1937年,是营造学社田野调查的“黄金五年”,这五年间,营造学社调查了古建筑2732处,详细测绘的有206组大小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至今,这些调查报告、测绘图版和照片,依然是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他们以一种开创新天地的气魄,首次用现代学术精神及方法检视这些古老遗产,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立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体系。
中国营造协会成员在天坛祈年殿合影
梁思成的手绘测绘图
测绘古建筑,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但在1930年代,到偏僻的地方旅行如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躲战乱、避土匪,还有让人头皮发麻的居住环境,都让调查队的工作变得极为艰难。
梁思成在考察龙门石窟时曾写道:“我们回到旅店铺上自备的床单,不一会儿就落上一层沙土,掸去不久又落一层,如是三四次,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成千上万的跳蚤”。
如此繁重的考察工作,又一次摧毁了林徽因的健康。
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途中
第三个“错误”的选择:流亡李庄
七七事变之后,北京已不再安全,中央研究院、博物院、同济大学等许多文教机构迁到四川宜宾南溪李庄,中国营造学社也是其中之一。梁思成、林徽因也搬到了李庄。
林徽因说:“我们太平时代考古的事业,现在谈不到别的了,在极省检的法子下维护它不死,待战后再恢复是最得体的办法。”
长时间的奔波和李庄的湿热环境使得林徽因肺结核发作,卧病不起,而且缺药少食,林徽因甚至要写信向老朋友费正清夫妇索要旧书、旧衣服。
本来以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关系,当时可以去美国工作。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友,当时正在重庆美国驻华使馆工作的费正清夫妇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
但他们拼着性命不顾,也要留在中国,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李庄流亡的这些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对过去的考察测绘进行了整理,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两本著作。
梁思成与林徽因第一次“错误”的选择,让中国有了自己的建筑教育体系。
第二次“错误”的选择,发现了无数唐、宋、辽代的木构建筑,让它们得以留存。
第三次“错误”的选择,他们潜心研究,整理出中国建筑史,破译了《营造法式》。
说这些选择是“错误”的,是因为每一次都是以牺牲二人健康为代价,但他们的选择又无比正确,因为他们的选择不是为着“小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是为着更宏大的目标。
在梁思成的年代,没有人关注他和林徽因的工作,也没有人理解他们的行为。所幸到了今天,我们越来越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梁思成与林徽因,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敬,与一声迟到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