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天天热头条丨非遗传承|接过牛灯,戏开场,人登场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7-31 19:05:40

编者按:

当一种文化谈到“保护”时,它也许慢慢成为了时代边缘化的产物。或许在过去,它兴盛过、辉煌过,一如它现在落寞着,昭示着这个时代让人望尘莫及的速度。

所以有这样一批人留了下来,他们选择与时代和解,与自我和解,留在非遗文化的发源地,守护一方净土。与此同时,他们也与时俱进——直播、电商,无数新媒体的触角与传统工艺结合,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也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在当今普及大众的一种可能。


(相关资料图)

本次非遗传承系列稿件由南昌大学有训路星火营出品,讲述了马尾绣、牛灯、夏布、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及其背后的手艺人。

文:刘芸嘉、苏麟翔、姜博译、兰少先、陈周越、张信弋

图:刘芸嘉,李荷花、泉之源小西湖

指导教师:刘琳

有训路星火营 出品

题记

接过牛灯,好戏开场?

“伢崽,不要弄坏了牛!”谢永富一把夺过儿子手中的牛——一个用木板和稻草扎成的小木牛,板着脸问道,“我们耍牛灯的没有牛,还耍什么?”

谢传佑低头看着地板,仿佛被吓着了,小声说道:“这不是没坏嘛?”

“牛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这些栽禾的(指种田)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耍一耍牛灯,热热闹闹祈求来年的丰收……”谢永富的话在谢传佑身旁萦绕,渐渐散去……

第一幕戏:随父观演兴味浓,忙中取乐走三县

一群穿着粗布衣裤的农民或持钹盘,或按唢呐,或拉二胡,神情专注。其中一个身着灰色棉服的大叔手中挥舞着木质耕犁“呼哧呼哧”地工作着,一边还唱着,“杨老九放好着水,我们一起到南庄去犁田,叫声牛童把牛婆子牵出来。”高亢自然的淳朴人声在乡间流转。在他身边,一个牛童牵着木质小牛左摇右摆地出来“犁田”,围观的人们看到牛童的憨然情态,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

台下的谢传佑也被这鲜活热闹的场景逗笑了,台上与牛童一起犁田的山伢子蔡焕山正是他父亲扮演的,这场《山伢子犁田》他看了不下百遍。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父亲都会带着他的“草台班子”在萍浏醴地区挨家挨户串门。他们送上牛灯,住户欣然接过,有的人家还会专门放爆竹迎接,表演时全村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一起,里三圈外三圈把场地围得严严实实,似乎正月里的冷风都透不进来。

牛灯表演所用的小木牛

1961年,在随父看戏十年后,谢传佑作为谢永富的徒弟正式开始了他的牛带茶灯之旅。

外出表演并不轻松,没有推车更没有汽车,几十斤的表演器具全靠大伙肩挑背扛。位于罗霄山山麓的萍浏醴地区,地形复杂多丘陵,阡陌交错纵横,还有不少农民在农田里深翻土层,以减少来年虫害。而这十几个牛灯传人在田间地头里,从早晨走到傍晚,渴了累了就在沿途的人家歇脚,午饭也只能在路边草草解决。但班子的里人都乐此不彼,那时老百姓为了接灯纳福,大都会准备红包来表示谢意。一天下来,每个人能得到一块多的报酬,耍牛灯十来天的收入都快赶得上普通职工一个月的收入,喜庆红火的牛带茶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但对于11岁的谢传佑来说,所有的劳顿和红包都不及那一路的新奇,上户拜年时主人家招待的炒番薯皮和冻米糖才是他童年最美妙的年味。

第二幕戏:初试牛灯掌声雷,后继何人底色存

2013年春节,道王庙牛部祠前,锣声响,堂鼓起,山伢子黎焕山要去犁田,他呼喊着牛童,牛童随之回应。“相公叫牛童,两脚往来行。牛童就是我,我就是老牛童……”小牛童跳上前来,声随形动,将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生活情调展现的淋漓尽致。

依旧是熟悉的《山伢子犁田》,谢传佑依旧在台下看着,但这回他关注的已不是父亲,而是牛童的扮演者——黄磊。这个和他一样从小就对牛灯表演感兴趣的孩子,总是跟着外公看团里耍牛灯,如今都能到台前表演了。

这是黄磊第一次上台表演,14岁的他在那年寒假才正式学习牛灯,表演前谢传佑给他鼓气,“表演的时候要记着啊,走八字步法的时候一定要慢。耍牛灯的动作不要太拘束,随性就好。”

黄磊(图右)与外公(图左)在排练

看到认真专注的黄磊,谢传佑突然就想起半个世纪前他第一次上台的情境:出发前,他郑重接过父亲递来的钹片,轻轻磨擦了一下,将紧张压在心底。谢传佑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曲艺《赞土地》和《打春锣》得到了观众的热情掌声,而黄磊此番的演出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耍牛灯是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谢传佑等牛灯传人的子女不是没时间学就是不愿意学。作为第四代牛带茶灯传人,他们总是担心祖宗的传统后继无人。看到黄磊对牛灯表现出的浓浓兴趣,他们打心底里开心。每逢外出耍牛灯都不忘带着黄磊,而黄磊也在一次次当观众的经历中将牛灯刻入了心里。他希望自己付出的汗水能让牛灯表演永不停歇,年复一年。

第三幕戏:耀眼灯光入前途,百里之隔戏牛灯

“青少年21岁组冠军是——”在第27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的颁奖台上,黄磊紧闭双眼,耀眼的灯光似乎让他的大脑有些晕眩。曾经练习国标舞的画面开始闪现:在空无一人的练舞室里,他把自己的头压在小腿上,咬紧牙关将向前移动,汗水从湿透的练功服滴到地板上。

“黄磊!”主持人报出的名字将他拉回赛场。睁开眼睛环顾四周,感受到四面八方聚集来的目光和掌声,黄磊才得以确认自己夺冠的事实。

之后的事情好像做梦,2017年他从学校毕业选择做国际舞教师,接下来又接二连三在各大赛事中摘金夺银。彼时正值舞蹈培训风口,《2017-2023年中国舞蹈培训行业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舞蹈培训消费市场已达到了168亿元,预测2023年将达到350亿元。

黄磊从事的国际舞,涉及竞技和国家考核,成了众多家长给孩子们选择的“起跑线”。2018年企查查上注册的国标舞相关企业、协会已经多达500家。在黄磊的同期毕业生中,加入培训机构和成立舞蹈工作室的就占了一大半,他自己也在迅猛发展的国标舞行业继续耕耘。

国标舞的发展方兴未艾,牛带茶灯的传承也迎来了另一番景象。

“啪!”谢传佑的手腕带动扇子自上而下,扇子啪嗒合上。用手指控制扇子微微打开,手臂晃动,扇子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身边的几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扇子,跃跃欲试。在上栗县水源村水源小学唯一的舞蹈室里,年近七十的谢传佑在孩子们的关注中秀了一把牛灯“扇技”。

自2018年起,每个周末牛灯传人们都会走进这间教室,为感兴趣的孩子们讲解示范省级非遗牛带茶灯的表演。牛带茶灯早在2008年就入选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正是一个让孩子们了解它的机会。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牛灯,在他们学习完吟唱与表演后,老一辈传承人会带着他们去串门串户,给孩子们登台表演的机会。在老一辈传人心里,孩子们能掌握牛灯技艺,也许可以让牛灯出现在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中,促进牛带茶灯的代代传承。

两年后,这些学习牛带茶灯的孩子们陆续毕业,水源小学的牛灯教学活动也随着他们的毕业戛然而止,孩子们对牛灯的学习停留在了2020年。而黄磊一边继续参加国标舞比赛,一边进行国标舞培训教学,作为一名金牌教师活跃在深圳港龙舞蹈。

第四幕戏:锣鼓喧天送祝福,牛灯故事久传扬

“老师再见!”本学期课程的结束随着孩子们的齐呼到来。黄磊关灯离开,明亮的摩登舞室瞬间陷入黑暗,原本充斥着音乐、舞蹈的课堂重归平静。

已近岁末,这位摩登舞教师也要暂时告别这一身份,踏上归家的路途。

回到家乡上栗县水源村后,经过几天的准备、磨合,黄磊与其他牛灯传人们已经做好了春节出灯的准备。到了正月初六,身着常服、手持各色民俗乐器的牛灯传人们,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一直走到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挨家挨户给人们带来新年的祝福。

牛带茶灯传人串门串户

李阿姨亲手接过牛灯,将仔细装好的红包轻轻放入谢传信提着的方形藤篮。

她笑着说道:“过年好!辛苦了!”

“新年好啊!恭喜发财啊!”在喜庆的锣鼓声中,谢传佑也连连说着新年吉祥话。身后,蕴含着普通老百姓朴素愿望的采茶歌“一送东边摇钱树,二送西边聚宝盆……”伴随着镲片锵锵、锣鼓喧天,响彻一片天空。

来不及停下脚步,他们又赶赴下一户人家。

牛灯队伍到了醴陵市易家山一带,宋先生听到一路未停息的锣鼓声远远传来,“锵铛——”。他已经大门敞开,出门打量着牛灯队伍,颇有翘首以盼之态。耍牛灯的师傅们到了他家里,他立马掏出一包香烟,给每个牛带茶灯传人递上了一支烟,还招呼他们喝茶,“吃茶吃茶,休息一会儿吧。你们打锣应该也蛮累人吧?”

“没得事,我们也是练出来了。过年这几天每天走习惯了。”站在前面的谢传佑说着摆了摆手。

宋先生还提着刚刚接过的牛灯,一边打量一边说道,“这个牛灯应该也是我们这一块的传统,你们也是在做好事。都不容易啊,之前落雨兮兮(方言中指雨下得很大)你们也在吹啊打啊!”他顿了一下,“现在过年没什么年味,没啥意思。看你们耍牛灯就很热闹哩。”

“只要还有人愿意看,牛灯就会一直耍下去。”谢传佑说着看向了放在一边的小木牛。

牛灯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以农村为背景,于农耕文化中产生,从简单的两人犁田到多样的几人表演,牛带茶灯不断发展。

但是黄磊看着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水泥楼房,却不禁担忧:当农田不再是当地的主角,牛带茶灯又该如何继续呢?

“铛铛——锵锵——咚——”乐声随风久久传扬。

根据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阿姨、宋先生为化名,文中数据资料来源文章《未来舞蹈行业的发展趋势》

标签: 水源小学 传统文化 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