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热闻】著名书法家王启民——庆祝建军95周年·喜迎二十大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8-01 20:55:48

书法家简介

王启民,字薪儒,号沙金,1955 年 5 月出生。现为央媒文化组委会艺术顾问,辽宁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曾荣获“中国兰亭·工 艺·美术终身成就奖”“首届国际华人书画名家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艺创作最高成 就奖”金奖。作品两次入选由中国文联等单位举办的书画大展。被国家原文化部 邀请参加在荷兰举办的“99 荷兰中国文化节”;被邀请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2015 年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书画展”;参加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纪念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联合国总部书画展”;被美国《时代周刊》官网报導,并重点推介为“中国最具 收藏价值的书画家之一”。

被授予“中国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勋人物”“2010 年感动中国艺术人物”“全 国百位优秀人民书画家”“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书画家”“国家文艺名人”“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物”等称号。


【资料图】

应日本“东京画院”、“日本艺术家协会”邀请,作品参加了“东京奥运会特邀书 画展”。作品《观沧海》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并由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 根石先生作了长篇评论。作品还在《新加坡文艺》和菲律宾《商报》发表。

另外,中央电视台官网《文化强国》巜藏宝天下》《央视联盟》等栏目都作 了重点推荐报道。中华网、凤凰网、腾讯网、搜狐网、今日头条、网易、百度、 新闻 100 度、世界名人书画网、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网等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作品在北京地铁一号线“国家博物馆专列”展览。被雅昌、瀚海、保利、佳士得评为“中国艺术品软黄金”

文人书风 洒脱自如

——记著名书法家王启民

当代书坛对于书法的形态,大众是颇有微词的。原因在于许多书法写得非常粗糙,江湖习气横生,令书法龙脉不得彰显。但是,看到著名书法家王启民先生的书法作品,必然如同经遇到天朗气清,亦有惠风和畅的美感。王启民以一手金书锦字,拥有扛鼎传统书法正宗气象的力量,让书法龙脉古今相续,代不绝人。

从书法习成的宽度上来看,王启民先生有五体兼优的功夫,经过数十年临池不辍的琢磨,把篆隶楷行草都写得游刃有余,丰姿多神。在此基础上,尤其以隶书和行书大著其名,是一位精心笔法积有岁时,历练精研大有功勋的书法贤家。难怪书法大家欧阳中石老先生曾经为他的书法倾心作评曰:王启民先生根植于基层,先前早有熟知,多年未见其书法作品大有长进,用笔巧妙,聚灵动与和谐于一体,体现了“大秀、大雅、大气、大美”之风,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颇为当代大家。尤其“时代”作品,挥笔大方,可谓上乘之作。其艺术造诣不仅汲取了传统理论和实践精华,更自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无愧于国礼艺术家称号!如今老先生已故去,追思一言,仍旧是感慨万千!

王启民的隶书创作,拥有把西汉隶的高古与东汉隶的雅俊融为一体的创建动能,写出了汉家风范,一目而观正大气象。也有文人书法的生动圆活,天质自然毫不造作。西汉古隶的形神塑造,来源于他对篆书一体的精研覃思,其篆书参意泰山碑、峄山碑,写得刚柔相济,使转自如,恰好可以把流畅生动的笔意融进隶书的笔墨运行当中,令隶书极有精气神。

然后,他的隶书取法主体采取礼器碑这一法本,写得方整严谨,毫无流弊。既有碑字的风骨,方圆相济,又有笔墨的恣意,变化多端,很有风度,整体来看就是字字可以写得妙趣自然的景观。不让一笔呆板,不让一字显滞,起笔落笔多有虬龙蜿蜒、鸾凤徘徊的玄机要妙,是谓当代隶书可以借古开今的新经典!用来装饰万家屏障,可以看到文化气韵扑面而来,令人悠然陶醉。这就是他的书法作品不但拥有专业品质,而且拥有审美影响力的重要原因。高挂一幅赏心悦目,反复品味,足以极视听之愉!

文人书风,洒脱自如。再由隶书转观王启民先生的行书作品,又见文人书风的无限儒雅。字从笔下生,却因修行成。书如其人作行书,可以把晋韵宋意作出精彩的合成,纤纤乎如新月之初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牵丝映带的塑造,还有遂心应手的铺陈,不得令人感叹:精心习成兰亭神韵,下笔可到乌丝栏!

著名书画评论家 史峰

2022年4月2日 书于览艺斋

作品欣赏

《时代周刊》官网专家评论:

古人论书,多以“神采”为上。神采即书家的气质精神、性格情感附丽于线条中的律动、韵致,是一种特殊的“移情”行为。王启民先生以隶书、草书著称,而草体最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最能显见书家的心灵轨迹。就先生作品而看,它的高妙、动人之处,也正在于通篇的气势恢宏,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字里行间跃动着威武雄风,透达着阳刚之美,豪情逸气化为纸上波涛,真似大江东去,浩荡之势一发不可收。

而王启民先生的隶书书法更是他的一大特色。由于他的书法功底扎实,底气十足,对隶书笔法能够驾轻就熟,雄浑取胜,朴拙出美,不求态而无态不备,不求美而美蕴其中,形成了潇洒中见沉稳、畅达中具有雄强的书风。

不论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很有现实意义。这更见他治学从艺的严谨与苦心,尤其可贵。

拜读这样的墨宝,为之所动,感慨颇多,忽然记起一首古诗:“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迹浓。坠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标签: 书法作品 时代周刊 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