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孙亚青:让制扇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千家万户
孙亚青1875年,王星记制扇厂成立,历经百年风雨,在很多老字号销声匿迹的同时,这个民族品牌却没有被时光遗忘,反而发展越来越好,这本功劳簿上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其中就有王星记现在掌门人孙亚青。
本期的子牙童趣匠人观察,一起来了解一下孙亚青是怎么让制扇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走向千家万户的。
孙亚青,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星记扇的传承人,也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每每出现在外人面前的她总是一头精神利索的短发,由于多年研究中国传统扇子,孙亚青的身上总是自带着一份东方女性的典雅端庄。与扇子的渊源,还要从她14岁那年说起。
(相关资料图)
孙亚青的家住在杭州市上城区,王星纪扇厂就在她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上,路过之时,望着玻璃橱窗里一把把精美的折扇,孙亚青就非常心动,在潜移默化的时间中,她爱上了扇子。
随后机缘巧合之下,孙亚青帮助小姨从事了一些王星记扇子的加工工作,本身的热爱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孙亚青将手工扇子制作的很好。
于是毕业之后,她毅然选择去王星记扇厂工作。而这一做,就是40多年。
手工制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尤其是其中的拉花工艺,这是非常考验工人手艺的一道程序,它需要用钢丝在薄薄的扇面上拉出很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孔,然后来组成千变化万、虚实相宜的镂空图案。
为了学好拉花,孙亚青没少下功夫,除了每天的勤奋练习之外,她还学习了绘画,以此来培养自己对图案设计的审美。
王星记作为百年老字号,和丝绸、龙井茶一起被誉为杭州三绝,扇子做工由为考究,尤其以黑纸扇最为出名,即能扇风,又能遮阳,曾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称。
品牌发展一直不错,但王星记在1994年的时候突然低落谷底,在这艰难的时刻,孙亚青扛起了身上的责任,决定将奄奄一息的民族品牌拯救回来,她不想看到这么好的传统工艺被淹没。
现在的扇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必需品,为了让扇子活起来,孙亚青决定进行改革,并和高校大学生发起了设计比赛,尝试从中获取灵感,就这样,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当中,王星记活了过来。
2020年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上,孙亚青带着她的作品《亚韵》出现了,这把25厘米长的红檀细拉烫雕的扇子,运动课拉烫雕等多种传统工艺,并且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
将杭州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也聚集了起来,西湖平静的水波加上钱塘江汹涌的浪潮都在这把扇子上体现了出来,同时,还有雷峰塔和六和塔的对称美,也让人赏心悦目。
因为这把扇子是孙亚青和她的团队对杭州亚运会的礼物,而亚运会又举办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所以她又用桂花来点缀扇面,将浙江元素与中国文化更好的结合了起来,让人在惊叹制扇工艺高超的同时,又能欣赏到杭州独特的美景。
除了《亚韵》之外,还有《莲韵》、《春水蓝》等把扇子,孙亚青将杭州城带给世界的美好祝愿通过扇子带给了世人。
老字号再创新辉煌是孙亚青心中始终坚定的一个信念,为此,孙亚青没少下功夫,随着人们对制扇工艺的逐渐了解,王星记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传统手工艺品也在走向新生。但不管现在扇子的需求量多大,孙亚青都表示不会考虑机器生产。纯天然、纯手工是王星记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现如今,传统制扇工艺也在逐渐走向世界,每年孙亚青都会带着王星记去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会,宣传中国扇文化。
同时,它也与国外很多大牌像迪奥、欧莱雅等品牌合作,展现给越来越多的世人中国扇子的传统工艺。
自1875年王星记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在一代代制扇技艺人的坚持之下,这项传统的手工艺品被保存了下来,而王星记也在2008年正式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信在新一代手艺人的传承之下,王星记将会走的更远。
如果你喜欢我的视频,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视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