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天天新要闻】爱上南阳丨去南阳府衙走马观花?您错过的可能不止“亿点点”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8-10 17:54:30

历经了5个历史时期,199任知府,距今七百多年的历史……

这些,都是南阳府衙的标签。


(资料图片)

身边人总说,只有外地朋友来了,才带他们去府衙。然而,它被誉为“古代社会留下的一座实体标本” ,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是古代“行政单位”。

那么,去南阳府衙,看什么?

今天小编从府衙的中轴线开始看……

PART ONE

看建筑

衙署建筑 丨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权力象征

设置规制 丨高度标准化、定型化、制度化

文化底蕴 丨保存完整、历史、艺术等多方面价值

由于受历代衙署建筑承传,甚至北京故宫影响,主体建筑均座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构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布局上显得严谨统一。

大堂、二堂为知府行使职权的治事之堂,三堂是知府办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

大堂面阔五间,面积三百三十多平方米,通高10米,空间大而空旷,不少梁柱还是清朝时的模样,古朴的气息从斑驳的红漆上透出来。身处其中,感觉到肃穆庄重,甚至有点压抑。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觉,那说明建造目的达到了,让人产生畏惧感,才能够彰显统治权威。

二堂与大堂由一道院门隔开,自成院落,这道门叫做“寅恭门”。

且慢,路过此处抬头看看,在明间脊枋下能依稀看到“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荷月上浣”的字样。也就是说在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六七月份的时候,对寅恭门建筑进行了一次修葺,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二堂是知府日常办公、审理一般案件的地方,主要是对民事案件进行调解。对原、被告双方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伦理教育,达到调解息讼的目的。

大堂、二堂沉重、拘束,而到了三堂,开始由庄重威严转而稍微有些轻松写意,有一种南方园林式的风格,门洞相连,廊道相通。

南阳地处北方,南方任职官员比较多,府衙的建筑自然就有南方园林建筑的风格。从建筑上也可看出,南阳一直都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PART TWO

看理念

南阳府衙不仅在建筑上处处体现着封建统治者的理念,更将做官、治世理念直观地用楹联表达出来。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在鹃啼雀噪恐有冤民。

民情当无顺逆,从修齐治平可开盛世;

官品何论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

从进入大门开始一路走来,若稍注意看一下楹联,便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为官理念——“”。这也是挂在二堂与大堂之间的“寅恭门”上。

清 丨做到清清白白为官。

慎 丨审案要慎重,事事为民计。

勤 丨视国事如家事,时刻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

历朝历代,“清廉”大概是老百姓评价一个好官员的基础指标。

有“职业操守”的地方官,当然也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南阳府衙内宅门的檐梁上悬挂着的一条木鱼,来源于成语典故“羊续悬鱼”,是起到警示作用的标志。

为官,不仅仅要清廉,还要务实。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两千石,所造何功。”

清初,朝廷对各级官员制定了严格的为官从政制度,结果导致部分官员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官场一度形成了无所事事的不良官风。不摆烂,就算是好官员了。

然而,一个好官最重要的评判指标还是公正廉明。这从府衙大堂卷棚前的匾额——“公廉”就可看出。

清代的一首自警诗道出了“公廉”的真谛:“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名,廉生威。”公正才能严明,廉洁才有威望。

PART THREE

看细节

有人转完府衙需要半个小时,出来后感觉看了个寂寞;有人转完府衙需要两三个小时甚至更久,出来后还觉得好像遗漏了什么。

没有“拉踩”的意思,但是,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差了一点细节。

比如——

公案上签筒里的令签分红、绿两种颜色。绿头签是捕签,交给捕头让他去抓人的;红头签是刑签,交给衙役对犯人动刑的。

大堂地面上有两块“跪石”,东边为原告石,西边为被告石。因为有的案件涉及有同案犯,所以被告石比原告石长了一点。

知府平常休息、喝茶的三堂里,屏风前的条几上摆放着:,取谐音“”,“东平西静”,寓意终生平安平静

府衙中的细节还远不止这些,它们藏在房梁花纹中柱础砖瓦中一草一木中……无一不是古人智慧的浓缩、朴素价值观的体现。

所以,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溜达一遍,那可就错过太多了。

如果历史有声音,

那一定是厚重的复杂的,

城市和人一样有记忆。

它见证了过去,演绎着今天,

还会延伸到很远的未来。

南阳府衙作为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之一,现存的建筑也成为了一座历史档案馆,中国古代衙署建筑映射出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探讨。带着其历史、艺术、科学和利用价值,它正持续放出灿烂的光芒。

标签: 南阳府衙 走马观花 公正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