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察:为什么在欧洲中世纪教堂上,有那么多的怪物盘踞?
如果你去欧洲旅游,尤其是去教堂旅游,会发现上面时不时来个不明所以的“小怪兽”。
有调皮的猴子。
(资料图)
被绿叶遮住的人类面庞。
还有特征非常明显的独角兽。
……
这种种遗迹仿佛在告诉人们中世纪人类的所思所想,引导我们回到那个科学尚未昌明的年代。
01
为什么欧洲教堂上有那么多怪物装饰?
一开始笔者还不太明白为什么基督教教堂上有那么多怪物做装饰,后来查了一些资料,才逐渐明白。
这个可以用人类学的概念:大传统和小传统来解释。所谓“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则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
大传统和小传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由此形成了千奇百怪、百花齐放的怪物装饰。
在《怪物志:中世纪幻想艺术图文志》里面,里面就举了个例子。
在《圣经》里,就有不少有关“怪物”的描述,比如利维坦,在《约伯记》中就有记载它的文字:“它以坚固的鳞甲为可夸,紧紧闭合,封得严密……它的眼睛好像早晨的光线。从它口中发出烧着的火把”。
还有“恶龙”,在《启示录》中,“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带着七个冠冕……”
虽然基督教不准许偶像崇拜,但是架不住中世纪的人受教育水平实在低下,必须求助于图像和实物的力量,因此就有众多的怪物印象,在《圣经》描述的启发下,生发了出来。
除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相互影响外,还有前基督时代的影响。
根据《怪物志》的区分法,这里还可以再度区分为希腊罗马的影响以及蛮族影响。
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中,就有许多神化成动物、神化成植物的传说。
比如宙斯曾经化身为公牛,引诱少女与他欢好;太阳神阿波罗追求一位女神,但是这位女神不堪其扰,化身为月桂树。
根据一位艺术史研究者的观点,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艺术品的时候,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一件艺术品,而是把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形象,通过双手复制出来,在中世纪,希腊罗马的精神或许消退,但并不是完全消失,因此工匠们在建造教堂的时候,有意无意间复制出了希腊罗马时期的怪物,并加以改造。
怪物的另一个源头是蛮族,比如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的万物有灵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有灵魂,并且控制或影响其他自然现象,而且万物之间是没有本质差别的,里面的神灵可以互通互换。
具体到他们的艺术作品,就经常可以见到其中纠缠的线条两端,突然出现人或动物的脸庞,或者卷曲的枝叶和藤蔓中,有着怪物的影子。
02
中世纪怪物的分类
在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中,有众多怪物,什么人和马结合到一起的,长得像中国神话中刑天的,各种动物混合的,仔细区分,会发现中世纪的怪物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杂交怪物。
这一类是最常见,也最符合我们对怪物的想象。比如狮身人面兽、人马、人鱼、美杜莎等等。
古代人为什么这样区分?这得考虑到当时人的心理:“魔鬼别的什么也不怕,就怕混沌。”而杂交怪物的存在是为了对抗和超越世界的混沌、嘈杂、危险。
这种杂交怪物种类很多,有多少种动物,就有多少种杂交怪物,只不过是排列组合的问题。
第二类:动物怪物。
这一类是把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动物特点放大。比如狮子,大象、绵羊。
这些都有丰富的意象。比如狮子象征着“百兽之王”,对配偶忠诚(其实不是)、有同情心;它也有负面象征,比如骄傲等等。
与狮子相比,大象几乎没有负面意象,它生性仁慈,纯洁,甚至在传说中可以与恶龙搏斗。
绵羊是温顺的,它象征着基督徒。
第三类:人形怪物。
人形怪物就是怪人,比如侏儒,连体婴儿,甚至有的在欧洲人的想象中,还有像中国刑天那样的怪人、独教人、独眼人等等,都属于这一分类。
基督教认为这样的怪人是恶魔作怪,因此常常是负面的。不过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对于这种怪人,猎奇心倒是很重。如果某地方有集市,就有怪人团过来吸引民众参观。
这种习俗即便是19世纪也还在,在“金刚狼”休·杰克曼主演的电影《马戏之王》中,他的马戏团除了杂技之外,就是一个怪人俱乐部。
03
结尾
这些中世纪的怪物,到了科学意识崛起的近代,影响力逐渐消退。这个可以理解:因为科学和理性帮助人们探索世界,而人类的能力在探索中得到验证和提高,很多时候用不着这些怪物“辟邪”。
然而这意味着怪物彻底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吗?并没有。
进入21世纪,这些怪物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借着奇幻影视剧大杀四方,《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怪物精灵;《指环王》中的矮人、半兽人、树人;《权力的游戏》中让坦格利安家族曾经称王称霸的龙……
只要人类对未知有恐惧、想象力不枯竭,这些怪物总会时不时跳出来,助力我们从现实的束缚中短暂解放出来,插上想象力的东风。
参考文献:
1、王慧萍:《怪物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年;
2、拉内·韦尔斯莱夫. 人类学视野译丛 灵魂猎人——西伯利亚尤卡吉尔人的狩猎,万物有灵论与人观[J]. 读书, 2020.
3、王美艳, 赖守亮, 邓志强. 中世纪西欧建筑中怪兽饰的起源和类别[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