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门:89岁中国奶奶的农民画,登上纽约时代广场,被联合国总部收藏
第一次看到张新英奶奶的作品。
立刻就被画里那野生但蓬勃的力量所打动。
(资料图片)
张新英《海大碗与水烟筒》
张新英《稻草人》
那强烈的色彩对比,夸张变形的艺术造型,简练严谨的画面构成,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绝不容忍漠然看过无动于衷。
张新英《渔家乐》
张新英《玩具担》
“中国美术馆民间艺术部”、“中国画研究院”、“上海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日本宫城教育大学”、“荷兰皇家艺术学院”、“联合国总部”等争相收藏她的作品。
2014年,张新英的作品还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LED屏。
不少外媒在报道中,直接称她为:“中国的马蒂斯”。
张新英作品《夕阳下》
已被联合国总部收藏
张新英绘画作品在日本展出
但你可能很难想象创作这些画作的人,曾经不过是上海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没进过美术学院,也没接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甚至直到退休后才拿起画笔。
然而在她的笔下,却诞生出了最动人的艺术作品。
/01/
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张新英的前半生,都在为丈夫、孩子、家庭所付出。
父母早早给她安排了亲事,得知未婚夫考上大学,正在筹集学费,张新英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她的积蓄,全力支持他读大学。
后来丈夫去了军队,她成了一名纺织女工,每天在织布机经纬线前穿梭,还要照顾家里2个孩子。
忙忙碌碌中,半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年轻时候的张新英
张新英的丈夫吴彤章是一位极具天赋的画家。
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吴彤章接触到了金山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源自古老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融合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以拙胜巧。】
【也是在吴彤章的开拓推动下,2007年,金山农民画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山农民画家曹金英《公社鱼塘》
金山农民画家阮四娣《花与鸡》
张新英退休的时候,丈夫正忙着“金山农民画”的开拓,他走遍金山县乡村,寻找那些有审美的农民,启迪他们艺术个性的发挥。
但那时吴彤章并没想过妻子在这上面会有什么天赋。
直到某天吴彤章拿了一卷金山农民画回家,准备第二天送美术馆展览,张新英看到后,觉得那些画很好看,好像也不是那么难:
“自己在乡下时绣过花,在姑娘们中算得上心灵手巧的,这种画我也可能画得出来。”
张新英手工作品《彩粽》
于是张新英自己拿了笔,画了张小稿给吴彤章看,那充满创意的设计,明亮的色块,质朴的力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吴彤章。
她有着他从未意识到的艺术天赋,她对色彩和创意的感知,绝对不输给大师。而就此,一扇全新的大门,在张新英面前打开了。
/02/
《又是春风到》是张新英在金山农民画创作学习班画的第一幅作品。
吴彤章创办的创作学习班,
一不出题,二不改稿(动嘴不动手),三不上统一的美术基础课,而是着眼于发现农民作者不同的绘画潜质和审美取向,并加以肯定和因势利导,帮助农民作者画出内心美好的事情。
吴彤章相信那些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能刺绣、善剪纸的农家妇女:她们的瓶子里,都装着极好的“酒”,关键是如何设法把瓶子盖打开,让酒痛痛快快地倒出来,而无须把自己的“酒”灌到她们的瓶子里去。
吴彤章在学习班指导农村妇女进行创作
对于张新英,吴彤章也希望打开她的瓶子盖。
在吴彤章的指导下,那些积累在张新英内心的美好回忆和乡村故事,借由她的画笔彻底迸发出来。
她的形式、技法似乎非常简单、粗拙,但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却异常丰富:她似乎不是用笔和纸在画,而是用“心”在画。
张新英《又是春风到》
“现在我一闭眼睛,小时候那些儿童玩的东西,五颜六色就出现在眼前,鲜得好看。我画农民画就是采用这种大块原色对比。”
“画画的时候,自己心情也很愉快,有时一面画一面自己会笑出来,好像回到了童年时代。”
谁说艺术是沉重的,复杂的。
她们不喜欢悲伤的创作,对张新英和其他金山农民画来说,好的作品就是单纯的“好看”、“开心”、“让自己和别人都会觉得快乐”。
根植于一蔬一茶一饭的日常生活中。
她的每一张画里,都藏着好故事。
张新英在布局画面
春天的夜里,农村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一群猫在屋顶上叫春,闹得人不能入睡。
而老上海人也一定能够一眼认出画中的屋顶正来自“上海郊区最有地方特色的房子,屋脊两旁装有屋鸡,翘着高高的尾巴。屋顶上还砌有好看的烟囱,居室顶上开着小小的天窗,人还未入睡时,透着微微的灯光。”
张新英《闹春》
幼时,全家的鞋子都是张新英自己做的,拿起画笔后她也将糊鞋箔的故事画到了画中。
民间与现代、抽象与具象揉合在一起,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这幅画后来还被比利时美术馆主任马尔克·文豪夫教授收藏去为学生做色彩构成教材。
张新英《糊鞋箔》
小时候家里的年夜饭,那热热闹闹的场景,多年后回想起,依然让人无比怀念。
张新英《灶间一角》
每天的太阳,记忆中的岁月,随处可见的平凡小物……都是张新英的灵感来源。
张新英《向阳的椅子》
那些看似粗糙的青花陶瓷、蓝印花布、红漆果盘、农家水桶和随意简笔画的灶头花总是能戳中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人们称张新英为“中国的马蒂斯”,而张新英的绘画主旨也确和马蒂斯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
“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均衡,纯粹又宁静的艺术,它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就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使疲倦的身体得到休息……”
张新英《新灶头》
/03/
1982年,基辛格的夫人南希来到上海,看到张新英的《迎新客》,喜欢的不得了,遂带回去收藏,并将其挂在了家中的客厅里。
次年一位联合国官员的夫人,专门来到上海拜访张新英 : 她在南希夫人家里看到这幅《迎新客》,也甚是喜欢,不远万里来金山专门来求这幅画。
张新英《迎新客》
1987年,张新英根据生活中的经历,画了一幅群猫“大闹厨房”的场景。
猫的胡子被她别出心裁地画成了两根胡萝卜丝:“联想到平时蒸一盆鱼,讲究色、香、味,要在银灰色的鱼肚上放几根胡萝卜丝。于是我试着把猫的胡须画成两根胡萝卜丝。”
后来因为这幅画,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张新英《闹厨房》
2004年,张新英的作品在日本展出。
一位日本女性在张新英的《吻》前久久伫立,潸然泪下,她说她也有像画中一位可爱的婴儿,画中的母亲总忍不住让她想到自己。
“这些画里面有生活、有快乐和祝愿。”
宫城大学的岛森哲男教授如此评价,这次展览的张新英的三十三幅作品也全都被宫城教育大学收藏。
张新英《吻》
另一幅作品《擀面》,一度被压在箱底,后来在丈夫的鼓励下拿出来参展,竟一举斩获“江南之春画展”的一等奖,画中的图案此后还被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家诗歌出版社制成该社的徽章。
她不爱精细、灵巧、华丽、时尚;对色彩、造型、构图、形式,稍加“雕琢”,就一派天成,自然有趣。
“土能土到底,洋能洋上天。”
透过她对绘画色彩的解读,也为我们打开一扇面向中国民间美术的窗户,从中得以窥见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光芒。
张新英《擀面》
/04/
晚年的张新英和吴彤章,选择了归隐田园。
张新英养猫莳花画画,吴彤章也放下了繁重的辅导、巡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有更多时间思考探索自己的艺术创作。
张新英与吴彤章共同创作
很多人关注张新英的作品,却忽视了吴彤章同样是大家。
“奶奶的画满满是‘童心’,爷爷的画处处是‘慧眼’”。
他所创作的国画长卷《农村百货店》,画了一百五十多个农民形象,被誉为“金山的《清明上河图》”。
吴彤章《农村百货店》局部
他画写意画,不起草稿,胸未成竹,随心而来,随机而变,余韵悠长。
吴彤章《路漫漫》
吴彤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吴彤章《一浪推一浪》
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将那些对艺术的感知,对美的感知,真诚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