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报道:台北故宫里有哪些稀世珍宝?
文/清歌向暖
老王上次进宫的时候,养心殿部分还没修缮完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图是南京博物院公开展览,官方1:1经典复制的三希堂内景。
和宫里的陈设没区别。
01
三希堂是乾隆的私人领地。
他日常最喜欢窝在这个实际只有4.8平米的地方,看画、盖章、题诗......
所谓“三希”是三件书画珍品:
1、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2、王献之的《中秋帖》
3、王珣的《伯远帖》
乾隆自己认为这三件都是真迹。
不过目前学者公认只有《伯远帖》(现藏于北京故宫)是王珣本人的真迹。
《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是宋摹本;
《中秋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则确定是北宋米芾摹写。
乾隆对《快雪时晴帖》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自从乾隆十一年(1746年)《快雪时晴帖》进入清内府以来,49年间,乾隆自己在上面题跋了71次,盖了172个大小不一的印章,把前隔水和尾纸加长到5.5米。
《快雪时晴帖》:
而在《快雪时晴帖》上最重要的本幅纸上,王羲之也才写了短短的28个字:
《中秋帖》和《伯远帖》也一样,乾隆不仅写了题跋,还让亲信大臣在上面画了画。
《伯远帖》的本幅纸部分:
《伯远帖》:
可以看到,乾隆自己已经把章盖到了密不透风的状态。
PS:
现在项元汴、安仪周、梁清标、乾隆这些人的印是鉴定书画真伪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没有他们几个人的背书的话,东西基本上大多数都是假的。
这叫传承有序。
02
除了《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还藏有王羲之的《远宦帖》和《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的唐摹本。
《远宦帖》和《平安何如奉橘三帖》都是经典的宣和装样式,都有宋徽宗赵佶的经典瘦金体题签和宣和七玺印章。
代表了它们曾经流传到了北宋内府。
赵佶的双龙印、宣和连珠印和大观葫芦印落的位置,瘦金体题签的位置,这都是有规矩的
1、
《远宦帖》
第一眼看到《远宦帖》的人,并不会太注意字帖本身和它的装池。
因为《远宦帖》的C位,被题签下面的那方“囧”字印给喧宾夺主了。
这颗像哭脸一样的“囧”字印,其实它的原字不是“囧”,而是“公”。
至于它外面的那个方框,和字本身一点联系都没有。
它的主人,是清代三藩之一、靖南王耿继茂的二儿子耿昭忠。
(不认识不要紧,他家大哥耿精忠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
耿昭忠,字信公,所以在这方“公”字印的下面,还有一方鉴藏印也是他的:
“信公珍赏”。
2、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平安帖、何如帖是王羲之写的两封信。
《平安帖》:
此粗平安,脩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
奉橘帖原来是何如帖的帖尾附书。
《奉橘帖》:
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唐代褚遂良在编纂的《右军书目》的时候收录了这三帖,不过当时的平安、何如、奉橘帖是分开的。
三帖合体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所以也就能解释的通为什么平安帖明明在前面,但赵佶的题签却只写奉橘帖,原因就是他没看过前面的这些帖子。
不过大收藏家项元汴的题跋就是这样写的:
“宋御府珍秘晋右将军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明檇李墨林山人项元汴鉴赏。才字号,其值二百金。”
这就说明,此三帖合体最晚的时间段不晚于项元汴。
PS:
项元汴除了盖章盖的多之外(他比乾隆还会乱盖),还有两个特点:
一是他家里的书法字帖,都是用千字文“天地玄黄”等字作为编号;
二是他总是喜欢写上买这幅画他花了多少钱。
明朝语境下的“金”经常是指银子,按等价计算,《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的具体价格差不多等于150名关宁军一个月的工资。
而古董商为了使《平安何如奉橘三帖》能卖个更好的价钱,也特地从别处割取了欧阳修等人的题跋附在其后。
03
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不过现今真迹已不存。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也就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让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创作的摹本;
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帖》和第三行书苏轼《寒食帖》的真迹都在台北故宫。
《祭侄文帖》之前被送往日本进行参展,活动结束后立马被送进库房休息,近三年之内是不会拿出来了。
和颜真卿不同的是,苏东坡的书画作品的存世量还是客观的。
为什么单单是《寒食帖》会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寒食帖局部
我们每个时代的书法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简单说就是: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晋人尚韵,所以二王父子可以开一代之风先,并流传万世。
唐人尚法,所以我们说唐摹本最好,因为唐人把晋人的书法风范学了个十足十。
而宋人尚意,这就学不来了。
因为意,是一辈子的人生积累,也是一刹那的真情流露。
清朝书画家钱泳曾经说过:
“宋四家皆不可学,学之辄有病。”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老王不大认可蔡襄)这四个人的字,谁学谁有病!
以苏东坡自己来举例,大苏在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抓,在狱里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后来经过欧阳修和弟弟苏辙等人的极力营救,才被下放黄州。
贬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跟头。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的人生分水岭,之前他的字是很妍丽的。
乌台诗案之后他就不怎么在乎字距美感了,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写得很自然。
苏轼自嘲,说此时自己的字是“石压蛤蟆体”,太丑。
而黄庭坚看了《寒食帖》之后却对苏轼说: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是什么意思?
苏轼情绪的自然流露,才是《寒食帖》的灵魂所在。
同样,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兰亭序》也属于以上的范畴之内。
好比王羲之从会稽山上下来之后,又写了二十几幅《兰亭序》,但是他自己却认为没有一幅能比的上写第一遍的时候有感觉。
04
《富春山居图》较长的后段称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05
问:要学瘦金体,现存最好的范本是什么?
答:台北故宫藏宋徽宗赵佶《秾芳诗帖》。
为什么?
因为它大。
我们通常看见的宋徽宗的作品都是小字,比如《夏日诗帖》、《牡丹诗帖》、《千字文》等等。
牡丹诗帖
《千字文》
而赵佶的大字作品,仅《秾芳诗帖》一幅,别无分号。
每个大字五寸见方,是现存瘦金体书帖中单个字最大的。
《秾芳诗帖》
《秾芳诗帖》是赵佶中年以后的作品,从创作手法上看,此时的瘦金体已臻化境。
也有人说它是假的。
不过,老王认为不大可能是赝品。
因为除了赵佶本人,其他人写不出来瘦金体真正的感觉。
挑件一眼就看出不是宋徽宗本人的画作给大家感受一下:
《王济观马图》局部
06
运抵台湾的书画达到5424件。
其中光是宋画就达到了943幅,蔚为大观。
其中最牛叉的三件超级国宝级画幅就是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常年占据了台故的C位。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之后单独成篇,仔细介绍一下。
PS:
其实,在时人眼中,青铜器昭示着一个国家的“传承和正统”,所以迁台的文物中绝大部分是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