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当前视点!这不是中国建筑史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8-19 18:58:10

这不是中国建筑史。

文 | 钱正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源 | 《这不是中国建筑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01

飞檐翘脊,张扬中国文化

中国古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就是上翘的飞檐。飞檐常用在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轻盈活泼。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说:“香亭三间五座,三面飞檐,上铺各色琉璃竹瓦,龙沟凤滴。”可见对飞檐的审美古已有之,一脉相承。

| 壹图网

实际上,飞檐并不是一个装饰性构件,而是具有实用性的构件。

通过屋檐尾部这种向上做的特殊的细部处理,不但扩大了建筑的采光面,而且有利于排泄雨水。正如唐代的张萧远在《兴善寺看雨》中所言:“须臾满寺泉声合,百尺飞檐挂玉绳。”

飞檐,让中国古建那厚重盛大的屋顶有了一个绝妙的、迎向天空的收尾,仿佛书法作品中灵妙的转折,只凭一折一勾,便营造出不落凡俗的韵味。

当我们走进故宫,会看到金灿灿的屋脊上站着一排萌萌的小兽,千百年来,迎风接雨,屹立不倒。这,就是“脊兽”。

| 微博@故宫博物院

脊兽最初当然也不是为了装饰。我们讲了飞檐上翘的实用性,上翘的飞檐虽然很美,但却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前沿的瓦片要承担整条屋脊向下的“推力”,这就导致它很容易被大风吹落。

建筑是一定要强调安全性的,厚重的瓦片砸到人可怎么办?

古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瓦钉固定住檐角最前面的瓦片,这样就保证了安全性。有了安全保证,还要彰显美。在对瓦钉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有着美好寓意的动物形象,萌萌的小脊兽就这样诞生了。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脊兽孤独“站岗”,后来许是怕它孤单,许是为了更加保险,总之,屋脊的“保安”悄然增加了,难道小萌兽们也想混个“铁饭碗”?

| 微博@故宫博物院

再后来,脊兽小队越排越多,直到清代,形成了“仙人骑凤”领头,后面跟了一串小动物列队的形态。

清代脊兽也有了象征等级的意义,不同等级建筑上安放脊兽的数量和形制出现了严格限制。

比如,只有皇家的太和殿上的脊兽才十样俱全,“中和殿”和“保和殿”就只有九样,其他宫殿也要按级递减,至于老百姓家,就根本不允许这样设置了。

02

秦砖汉瓦,筑起文明高台

所谓“秦砖汉瓦”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世对秦汉时期砖瓦的统称。秦砖汉瓦是中国古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极具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

瓦者,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者,底也,因为陶瓦一块压着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最前端的瓦处于众瓦之底,故名瓦当。

| 微博@故宫博物院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瓦当可以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瓦当始制于西周中晚期,成型于战国,兴盛于汉代。汉代瓦当中,云纹瓦当尤为常见,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汉代皇帝大都喜好神仙,企图长生不老、永掌江山。当时认为“神仙”生活在云雾缭绕的世外仙山,反映在建筑形态上时,就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云纹瓦当,如卷云纹瓦当、羊角形云纹瓦当、云纹半圆形瓦当等。

如果说云纹瓦当还只是隐晦地抒发对“长生不老”的心驰神往,那么文字瓦当则更加直白地表达了统治者的愿望,如“长乐未央”“汉并天下”“千秋万岁”“万寿无疆”。古朴大气的瓦当,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字象形之美。

名称瓦当

吉语瓦当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国的传统建筑往往是占据地面的,如四合院;而西方的建筑则大多是占领天空的,如教堂。

是西方人掌握了盖高层建筑的核心科技吗?显然不是。建造于12世纪的比萨斜塔,高度为54.5米,而建造于11世纪的应县木塔,高度为67.3米。

其实,中国古建也没有放弃高度,只不过两者追求高度的方式不太一样。

西方建筑的高不是为人准备的,它强调建筑本体的高度,如直插云霄的教堂,通过高度的震撼感,达到让人崇敬的宗教目的。而中国建筑的高度要兼顾实用性,要把人送到高处。所以往往会修建高台,通过不断加高台基,使得建筑整体高度增加。

春秋战国至秦汉是“台”发展的高潮期,几乎一切重要建筑都叫“台”。比如楚国“章华台”,赵国的“丛台”,秦始皇的“琅琊台”,汉武帝的“柏梁台”,曹操的“铜雀台”等等。

| 微博@青岛琅琊台景区

这种利用“台”而整体加高的建筑手法,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建筑群。《尔雅》曰:“四方而高曰台”,指的就是这种建筑群。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中国古建筑正是这样在数千年的岁月中,层层积累起来了华夏文明的高度。

03

雕梁画栋,饱览春秋鼎盛

对色彩大胆、娴熟的运用,是中国古建中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总体上讲,中国人喜欢在建筑中运用厚重、大气、高饱和的色彩。

彩画,它以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而被载入史册。

彩画最早也是出于实用性考量。中国古建筑的支撑材料大多为木材,而彩画最初就是为了给木材防潮、防腐、防蛀。宋代开始,它的形式美学才逐步大于实用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彩画有了更加明确的等级划分,从上到下分为3级。

第一级叫“和玺”彩画,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 微博@故宫博物院

第二级叫“旋子”彩画。它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就像围绕花芯开放的花瓣,简洁而富于韵味。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 微博@故宫博物院

第三种叫“苏式”彩画。苏式彩画的等级虽然低于前两种,但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包,画面灵活生动,因此,是园林造景中常用的彩画形式。

| 微博@故宫博物院

当你仔细观察中国古建筑的时候,会发现它梁柱之间常常出现形似羽翼向两侧展开的木构件。它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雀替。顾名思义,它宛若栖息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又像附于柱侧的双翼。

在古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雀替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北魏年间战乱频繁,有位老妇人,丈夫和儿子战死沙场,只剩她一人孤苦伶仃,每天与鸟雀相伴。一天晚上,大雨倾盆,破旧的房屋摇摇欲坠,与妇人相伴的雀儿,化作一只木鸟支撑住房屋,雀替之名由此而来。

这个美丽的故事也暗示了雀替的实用性功能:增强荷载,支撑房屋。

下次,当你再去探访中国古建时,记得抬头看一看梁下的雀替。这个小小的细部构件,仿佛有着生命一般,彰显着中国人的营造美学。

| 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一向强调实用性,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重视形式美,在千百年的审美积淀中,我们早已将民族美学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讲解我们发现,每一个建筑细部,每一个实用构件,通过数千年的精细打磨与文化浸润,让中国古建筑拥有了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文明境界。

标签: 故宫博物院 中国建筑 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