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消息!读《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普陀山》的相关笔记
【1】《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概述
之前曾读过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的那本经典作品《中国建筑》【那个时代的许多经典留在了老外的镜头里,聊《中国建筑》】,最近又开始读恩斯特•伯施曼的《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
这套《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分为三卷,分别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普陀山》《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宝塔》《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祠堂》。
【资料图】
书籍简介中提到——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对于这位各种头衔加身的恩斯特•伯施曼(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第一位以现代科学方法记录中国古建筑、第一位以学术著作形式向西方社会传递中国古建筑与文化内涵、第一位在西方社会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奔走呼号的德国建筑学家,中国建筑摄影鼻祖),我个人是会慨叹这位严谨的德国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像《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普陀山》的创作年代大致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前,属于“混乱与残留的秩序共存”的特殊时期,同时,正因为他的德国人身份,恩斯特•伯施曼是可以相对从容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四处勘察。
我不禁自问,到了今天,国内外的学者还有这样的从容可以尽情四处游览和记录吗?各处以旅游景点为名的正规或不正规的收费,各种奇怪的规则,让纯粹的学术研究几乎成为往事。
翻看完这三本巨著,我由衷地感谢这位德国学者花了20年的岁月用镜头、画面和文字记录了100多年前最真实的中国——有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精神,在这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中早已不见踪迹。
【2】对普陀山的肤浅理解
我个人对佛教毫无兴趣,虽然说佛经里的不少哲学思想、存世法则的确有道理,到如果细细比较现存于世的大型宗教,核心相差并不大——真善美是必然要弘扬的;现世受难会在来世得到补偿。
再者,之前我就偶然知晓本地几座名剎的“大佬”过得那是一个咨询,出行都是大奔来回,更不用说私人账户都能做百万元级别以上的信托投资,毫不夸张地讲,我对本地佛教的印象那是一个糟糕,普通的善男信女捐赠香火钱以求平安富贵,殊不知养肥了一群可能分不清大乘小乘的僧尼,更不用说背后扯不清的复杂关系和和利益往来。
至于前世来世现世,扯犊子吧!翻阅历史,恶人活得久好人不长命的事实历朝历代都在不断上演,佛光有时对一些人是闪耀着金子般的“财富和权力之光”。
恩斯特•伯施曼在本书第246页提到,中国人是务实的一群人,(对于不少出家人而言)当宗教的抽象教义与现实生活需求相矛盾,他们便会寻求折中,并倾向于满足实用与享受。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对普陀山这种名震海内外的“文化瑰宝”自然是毫无兴趣,也完全没有主观动力去了解。不过,《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普陀山》作为《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第一卷,也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11年),我还是很好奇这本共收录240幅照片和手绘图,体量达30余万字厚书究竟说了什么。
普陀山位于浙江一座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的小岛,在东海一千多个岛屿中,这座小岛是不少信徒的精神圣地,首先,它是中国著名的观音文化中心;其次,它位于东海核心区域,是海洋社会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再者,再者,历朝列代的文人骚客又以各种诗文把普陀山打造成了一个人文胜地,使得它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博大。
说的世俗一些,普陀山拥有的文化内涵,包含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人文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能够带动当地不少产业蓬勃发展,属于舟山普陀区经济发动机之一。
在恩斯特•伯施曼的这本书中,他以普陀山三座主寺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为例,对普陀山的整体设计规划、各种陈设及岛上的宗教生活做了细致的描述,虽然说深刻而又细腻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与传统文化,但这些古色古香的东西现在还残留多少,我这样的俗人就不知道了。
【3】总结
由于我觉得这本书没有另外两本《宝塔》《祠堂》更有“味儿”,《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普陀山》虽然看完,但收获方面较少。
平心而论,本书必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硬核学术书籍,你可以将其视为恩斯特•伯施曼的旅行笔记,也可以视为普陀山文化建筑参考书,更可以从中一窥20世纪初中国富庶人群与贫苦人群的生活状况——当然,对我而言,本书还可以成为各种故事环境、文化的灵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