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百事通!汉字中的文化,说文解“衣”
“衣”在甲骨文中写成
【资料图】
等形状。整个字形像一件上衣,上面的人字形部分是衣领,两侧开口表示两个袖筒,下面像左右衣襟交叠的样子。“衣”的字形从甲骨文到小篆一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象形写法。后来经过隶变,笔画变得平直并有连接,才失去了象形性,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
“衣”字的字形演变
如其字形,“衣”最初就是指上衣。《说文解字·衣部》:“上曰衣,下曰裳。”当“衣”“裳”并举时,“衣”为上衣,“裳”为下衣。例如《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衣”由专指上衣,进而又作为衣服的通称。例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韩愈《醉后》:“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再进一步,“衣”又可以指那些像衣服一样蒙覆或包裹于事物表面的东西,比如炮衣、书衣、笋衣、糖衣、花生衣等。
在古代诗词歌赋当中,能见到动植物身上各式各样的“衣”。例如: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鱼惊尾半红,鸟下衣全碧”,宋代陆游《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中的“衣”,是指鸟类的羽毛。南朝梁元帝《和鲍常侍龙川馆》“苔衣随溜转,梅气入风香”,唐代白居易《营闲事》“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中的“衣”,是指苔藓。唐代李建勋《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隔纸烘茶蕊,移铛剥芋衣”,五代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中的“衣”,则是指果实的皮,等等。
[明]陈洪绶《花鸟草虫写生册》
“衣”由指衣服这种事物,进一步又可以表示“穿(衣服)”这样的动作行为,古时一般读成yì。例如《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此处的“衣”是给自己穿(衣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衣”也可以表示给别人穿(衣服),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宋]刘松年 宫女图
“衣”现在还作为部首使用。以“衣”为部首的字大多跟衣服有关,比如“初”的字形是用刀裁衣服,因以“裁衣之始”表示起始、开端之义;“裕”则以衣物很多来表示富足之义;“衰”最初是指用草编织的雨衣;等等。
衣着服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衣”这种最初缘于保护身体的物品,其功用早已不再止于避寒防晒、蔽体遮羞。孔子说:“(君子)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这是将仪容、仪表与礼仪修养联系在一起。屈原则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更是将个性化的服饰视为人格与情怀的象征。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富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 与子同袍 颠倒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