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环球热讯:街区与非遗共荣共生,广州首条非遗主题街区“两周岁”了!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8-22 21:59:34

广州第一条非遗主题街区,两周岁了。


(资料图片)

8月22日,“发现老城焕新之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二周年主题活动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举行,永庆坊原住民、岑能咏春传承人岑兆伟率队献艺,以极富西关味道的咏春拳拉开活动大幕。

2020年8月22日,位于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西侧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正式开市。

两年来,在这片充满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的街区里,非遗与市民和游客互动频频,广州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氛围的活态空间中展现、传承与创新,带动了整个片区内可持续发展的非遗生态系统生长。

以非遗为街区注入生命,用街区为非遗创造活化生态。以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为典型的“非遗在社区”,不仅增强了社区内生动力,也促进了人居空间、公共文化、商业活动和旅游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激活了老城市的新活力。

据介绍,开街二周年主题活动将包括成果发布会、传承人作品捐赠仪式、非遗跨界融合案例展、非遗青年市集、非遗展演、“今日老城”体验游、“非遗在社区视野下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主题座谈等一系列项目,展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两年来的精彩。

主题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永庆坊承办,将一直持续至8月31日。

新业态入驻

岭南文化展新貌

永庆坊位于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恩宁路街区中段,地处西关老城的核心地带。恩宁路早在1931年已建成,晚清时是华南地区商贸最繁荣的“宝地”之一,也是目前广州保存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

临近永庆坊,分布着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故居等文化景点,也分布着拳馆、药铺、打铜店、红木家具店等文脉悠长的非遗“土著”。

这里也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首个“微改造”的试点地,几年来,永庆坊完成了二期主体开发,获评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并上榜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青砖屋、黑瓦顶、麻石道、满洲窗、趟栊门……满满的西关味道通过“修旧如旧、外旧内新”的“绣花功夫”被保留下来,织就一幅温情脉脉、生机勃勃的都市风情画。

依托广州西关活力十足、底蕴深厚的老城区,永庆坊社区内的空间作为非遗实践的实体场所一直处于动态传承过程中。而非遗街区的出现,令“以人民为中心”和“弘扬当代价值”的非遗保护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形成了以社区内生力量为主导、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运营特色。

两年来,街区将老城“微改造”、商业品牌、潮流艺术、乡村振兴等与非遗资源有机融合,在原有的街景风貌和居民生活环绕中,育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岭南文化的新姿新貌。

2020年9月26日,喜茶首家“岭南风”主题店进驻广州永庆坊,它将三雕一彩一绣、铜板浮雕等老广州元素融入空间,店面主入口沿用永庆坊区域的原始结构,并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凸显出“喜茶”强烈的辨识度和设计感。

三个月后,2020年12月25日,“出彩广州 博览空间”时尚文化展示空间在肯德基永庆坊餐厅亮相,“出彩·青花瓷”成了空间的首次展览,以广州博物馆二十余件青花瓷展品及青花主题晚礼服展示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UCCA Lab“有中生有”西关故事新编展是2021年下半年广州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展览地点设于永庆坊街道吉祥坊3号西关大屋。何为、崔小清和Noise Temple 三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联手赵伟斌等广州非遗传承人,通过装置、新媒体以及声音艺术等多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广州珐琅、广州榄雕、广东醒狮和岭南古琴艺术四个非遗项目进行了全新演绎,尝试探索非遗与当下及未来语境的关系,以“赋新传统文化”的方式打开观众对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多样性存在的想象,拉近非遗与都市生活的距离。

而许多来到非遗街区的人都会在街区入口处的“赵家狮”工作室中徜徉片刻,买上几件醒狮主题文创。

“两年来,来到我们赵家狮非遗馆的游客超过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有1000多人次,涉及五大洲十三个国家。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赵伟斌说。

这正是设立非遗街区的主要目的之一:提供一个可以方便购买优质非遗产品的创新渠道,以产品观念和商品意识,促进广州非遗的良性循环。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乡村振兴非遗文创、余同号的饼印工具和饼模、广辉彩瓷与丽思卡尔顿合作推出的月饼礼盒、博雅藏珍牙雕工作室推出的牛骨印象、榄有文化非遗生活馆的榄香和榄粽……越来越多的产品丰富着广州非遗的创新表达。

除了餐饮、展览、文创,政府服务也参与进驻。2021年9月下旬,荔湾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荔湾区版权服务和保护工作站正式永久落户永庆坊,它们将持续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工作室、企业、商户等提供商标申请、版权登记、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咨询等系列综合性服务,进一步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大师“成群”

引领非遗聚集化发展方向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筹备工作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当时广州市文广旅局确立了“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首批确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10个进驻项目。

10间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建立,政府以资金补助的方式对之进行扶持,永庆坊的运营方万科公司在场地租金上给予优惠并做好相应配套,非遗企业自行承担政府补助后的剩余支出及内部装修等费用,并履行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承诺。

如今,这里的大师工作室已经增加到了11家。而在此次活动期间,多位入驻永庆坊的传承人也向即将正式开放的广州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馆捐赠佳作,协力丰富这座全国最大规模文化馆的永久馆藏,彰显了传承人群回馈政府的文化自觉。

当中,有余兆基的饼印《公仔》《冬至》、杨志峰的掐丝珐琅台灯、陈文敏的全翎毛广彩盘、曾昭鸿的榄雕《八仙过海》、翟惠玲的广彩盘《福星高照》、张民辉的牙雕《和谐之城》、谭广辉的广彩瓶《金地牡丹》、李敏的广绣画《相依白头》、谢东笑的古琴专辑和文创、王新元的广绣画《雨露》、赵伟斌的狮头扎作工序……

2022年5月,《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发布。《实施方案》提出以聚集化为非遗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将多处城市地标打造为岭南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地、建设区域性非遗聚集区等举措。其信心来源正是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经验。

在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王新元看来,非遗街区的集聚效应让永庆坊作为岭南、广府、西关文化之窗的作用更加凸显。

“今天我无意中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年轻的播主播了我们的店。他说没想到可以通过广绣将现代设计感和传统的东方味道这样好地结合起来。”王新元还认为,通过对街区内各非遗空间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留下广州最美的一面,也留住我们每个人的情怀。”

“很多人一进来,第一句话就是:啊,这是广彩!”广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将非遗街区里的工作室看作是“和年轻人对话的平台”。她和团队一直在尝试通过文创开发、跨界合作等形式,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工艺品,“我很喜欢他们把广彩的元素用在各种日用品上面,这样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之间,就了解了广彩。”

依托非遗街区鲜明有力的整体形象,广州非遗可以更好地“走出去”。

今年6月30日,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与广州必胜客携手开展“广黔同心 非遗必胜”活动,在领展购物广场必胜客非遗主题餐厅让广州、贵州的非遗传承人同台献艺。

协会还联动荔湾区乡村振兴局对口帮扶贵州,通过送设计(设计文创产品)、送订单(在当地生产加工)、送市场(先在永庆坊试点,如产品销量好,再将相关模式引进当地市场)的模式,将非遗传承传播转化为商业运作,提升非遗的造血功能。预计下半年会在新疆、西藏、梅州、湛江落实相关乡村振兴计划。

2020年12月,永庆坊非遗工作站正式获批。2021年4月,工作站在永庆大街3号建成荔湾非遗体验中心,开设非遗体验课程,接待了大量游客。5月,工作站设计运营的广州首条水上非遗旅游路线启动。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充分满足公益宣传与社会服务的前提下,通过向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文化产品,将为达成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探索一条可贵的途径。

塑造新模式

协作理念助力广州非遗扎根社区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项目以荔湾区永庆坊阶砖巷为基本地理框架。作为将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相融合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项目的落地充分利用了旧城改造的机会,并在将新业态、新模式引入这一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原有街区风貌、生活方式、居民构成等的保护和存续。在许多人看来,这不仅是非遗街区最大的魅力所在,也为广州非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早在进驻非遗街区之初,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就着眼于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能够提升古琴教育、传播水平的新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荔湾区的社区、学校资源,致力于走出工作室进行传习。

王新元也表示,他的工作室每年都要举办多场公众教育活动,对象有大中小学生,也有很多公务员和社区基层工作人员,“这里面很多‘新广州人’。我们从广绣切入,展开到广州和岭南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通过这样的讲述,他们对广州了解更深,也更有感情,对工作、创业、学习都有帮助。”

非遗的生命力在生活。《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非遗“五在”工程,将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提升到新阶段,实现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从而厚植非遗传承土壤。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非遗街区内的非遗工作室集制作、展示、销售、体验、交流、研究于一体,每一间都是一座“微型博物馆”,都设计了非遗技艺体验场所和课程,可以看展品,可以参加体验课或者研学,也可以和传承人们现场交流非遗的各种可能。

它们向大众呈现非遗日常的传承状态,也上演着有关非遗的“头脑风暴”。在体验式的文旅商业场景中,在新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里,老西关的情怀与新形态的商铺、轻餐、办公等业态融合而成“文化+”的“情怀-时尚”新街区,也将传统的文化样貌重新注入居民生活中。

依托非遗街区等优质文化资源,政府、社会机构、企业、传承人、当地居民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对接,形成合力。

如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联动荔湾区人社局,以荔湾区及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内的共12个非遗项目为内容,正在荔湾区22个街道针对失业、创业人员开展28场非遗技能培训。后续协会将在芳村荔胜广百、万科生活会馆等商场进行资源对接,通过场地摊位支持等,以试运营的方式,帮扶失业、创业人员创业或再就业。

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还计划相关的项目孵化,帮助传承人梳理对接商业和品牌资源的范式,促进社区再就业,同时联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和商户,展示已有的特色非遗商业品牌合作产品案例,梳理非遗项目的合作意向,为社区内的品牌搭桥牵线。

“永庆坊现在已经成为广州一张出色的文化名片,而非遗街区则为这张名片增添了别样的亮色”,翟惠玲说。非遗街区为广州营造了全新的街景,提供了合作的平台,孕育着产业的机会。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郑慧梓

【作者】 郑慧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广州市荔湾区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