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快看点丨文博深1°|柴晓明谈长城考古:长城维修前要做到考古先行

来源: 光明网 时间: 2022-08-30 15:59:2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城考古不仅仅是研究长城这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认识各类文化遗产的基本手段之一。”近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古学最基础的功能是确定文化遗产的年代,即时空架构。只有明确修筑长城的时空架构,才有可能对某一个阶段的长城“为什么要修在这里”“为什么用这种修筑技术”等历史、地理问题作进一步认识。研究长城,对了解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及建筑科技、军事科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柴晓明认为,作为一项重要的防御设施,长城不妨碍游牧民族及农耕民族等中华民族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在历史上,长城周边大部分时期是民族之间以规范的秩序进行货物交换的场所,是一处民族交融的场所,这也是长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文物古迹的“精神内涵”颇具吸引力。柴晓明提到,长城等文物古迹自身无法言说,需要通过包括考古学研究,得以向人们介绍其内涵。

“从事长城考古专业的人们需要有这个意识,我们要把长城研究清楚,还要向社会讲清楚。”谈及如何强化社会对长城考古和保护事业的支持,柴晓明提到,大众为什么愿意去游览长城?“好看”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长城的“好看”不仅在于直观的外表层面,其历史文化内涵是更重要的方面。专业人士向社会公众介绍长城时,要在准确的基础上,用社会公众能够听懂的语言传播长城知识。在充分科普的基础上,社会公众了解到长城在文化和技术上有如此重大的价值,再谈及保护时,社会公众将更容易主动地理解和支持。

柴晓明认为,当下对长城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通过考古以及其他学科共同深入研究。对长城的进一步考古工作,仍需要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例如长城的长度、分布等细节。此外,当时修筑长城的技术水平如何,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乃至当时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两部分群体间的关系如何,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何进行等,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维修’过程中,要做到考古先行,‘维修’前先开展考古工作。根据考古的结果,再制定或调整维修方案。”柴晓明说。(记者 孔繁鑫 李政葳 曾震宇 雷渺鑫)

标签: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