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全球信息:弘仁:独得画禅三昧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8-31 05:43:43

节寿图

弘仁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时世的艰难、个性的独特和经历的坎坷,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弘仁的山水画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将新安画派的走势推到极致,享誉画坛,影响深远。

梅花茅屋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愧不方袍竟学禅

弘仁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他少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却很有抱负,从小拜汪无涯为师,研读四书五经,习举子业,刻苦自勉。平时无钱买纸,就录文于手掌,诵读不懈。他事母极孝,迫于生计,曾替人抄书度日,供养老母,卖薪担水,甘之如饴。除攻读诗书外,弘仁还雅好丹青,常泼墨描绘山水,行踪所至,莫不留心观察,心摹手写,而且一有机会,就借观古名家书画,“凡真迹,师必谋一见也”,揣摩赏玩,究其运笔之妙,乐此不疲。

后来,他倾心于颜真卿粗壮遒劲的书法及“元四家”的山水画,特别受到倪瓒疏淡有致画风的影响。尽管为生计所困,弘仁常常四处奔波,劳累不堪,但他从未因此而辍笔,仍天天研墨苦练,不废丹青,以至画技书艺日进。

弘仁 秋亭观瀑图 1644

母亲去世后,弘仁谢却“仁者之粟,谊友之赙”,并以家贫世乱而不应试、不娶妻,寒素自守,倾心书画。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死。第二年,南京破,弘光被杀,唐王称帝于福建。弘仁满腔悲愤,“自负卷轴,偕其师入闽”,投奔唐王抗清。清顺治三年(1636),唐王政权也如昙花一现,迅速瓦解。弘仁无奈,避祸于武夷山,徘徊幔亭、天游诸峰间,坐卧云茵霞褥,聆听流泉飞瀑,自喻为负有民族气节的南宋诗人郑所南,啸吟终日,寄托亡明之哀。

顺治四年(1647),弘仁不愿做清朝的顺民,在武夷山皈依古航禅师,削发为僧,法讳弘仁。古航是博山的法嗣,为当时的高僧。弘仁遁身佛门,是为了表示内心的沉郁抗争,以示不与清廷合作,对禅事并不热衷。他陶情山水,寄趣书画。在《画偈》中,他有一诗写道:“深山研滴不曾穷,寒嘿诗怀别有通。几向武夷埋爪发,此中溪水偶然同。”

弘仁 断崖流水图 1656

弘仁遁迹山林,游息武夷经年,每对景色有悟,辄寓诸缣素,挥毫落墨,伸展自如,往往孕千里之势于尺幅之中。

他在《武夷岩壑图轴》上题:“武夷岩壑峭拔,实有此境,余曾负一瓢游息其地累年矣,辄敢纵意写之。”丹山碧水,景色幽异,给了他深刻的感染,“独得画禅三昧”。人们对他的民族气节、绘画技艺都很钦佩。40岁时,弘仁已享有盛名,蜚声远近。

西岩松雪图

一瓢偶尔寄招堤

顺治十三年(1656),弘仁念其祖坟在歙县,返归歙县披云峰,先住在太平兴国寺,后移居五明寺的澄观轩。歙县离黄山、白岳很近。白岳又名齐云山,为道教圣地。弘仁常常挂瓢曳杖,如闲云野鹤,往来奇峰、怪石、苍松、云海间,与白云青石为友。

他的画幅常有“家在黄山白岳之间”一印,可见他纵游名山,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在诗中写道:“迷轮何处寄生余?入谷堪畲小结庐。但得深丛慰萧散,一庵分半著琴书。”

弘仁 文殊院 设色绢本

弘仁在黄山,于云谷寺、慈光阁一住十余年,步履三十六峰,二十四溪,时或登天都峰观云海,时或寓宿云寺听流泉,得山之情,穷物之理,也使他的艺术得到无限的生机。有一次,秋夜月明,弘仁逸兴大发,携其侄子江注乘夜游山。弘仁坐文殊台吹笛,江注和歌,三更寒甚,屡添衣,不能忍,才回文殊院住宿。

弘仁 黄海松石图

弘仁在隐居的生涯中,一直没有停止作画。他的弟子许楚说:“(师)抚身立命,慨乎婚宦不可以洁身,故寓形于浮屠,浮屠无足与偶处,故纵游于名山,名山每闲于耗日,故托欢于斡墨。”弘仁感于国难,以志行高洁的先民高士自比,寄趣书画,“唐宋遗留看笔皴,自伤涂抹亦因循”。因而其山水构图奇诡,笔墨起伏,逸气自生,同时内心中的沉郁抗争和不灭的文化传统的执著,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笔端,使作品在幽静中沉潜着一股向上的力量。

《爱日吟庐书画续录》记弘仁的《黄海松石图》云:“此本作峭石参天,危峰倒挂。松五株,皆轮囷离奇,植根于石缝中,草木不假,根皆外露。其崛将拗怒,偃蹇盘空,直是生龙活虎,宜得其气而生也。非身亲其境者,不能致此。渐江以坚劲之笔写之,直令观者如登黄山接笋峰,听惊涛澎湃也。”这种景象,是弘仁本人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豪放慷慨的刚硬之气和始终如一的抗争精神。

竹石流泉图

敢将墨气说淋漓

弘仁一生,酷爱艺术,追求自由,“隐于僧,而以画著”。他长期生活在佳山秀水之间,于云烟幻灭、山光水色皆了然于胸,故倾泻腕下,恣意磅礴,构图新奇富有生气,人们对他的画评价很高。

张庚说:“新安画家多宗清閟者,盖渐师导先路也。余尝见渐师手迹。层峦陡壑,伟峻沉厚,非若世之疏竹枯株自谓高士者比也。”著名学者张舜徽也指出:“(弘仁)以画名,尤善山水,法倪云林,为简笔画,清逸高雅,独成一格。”

弘仁 仿倪瓒山水图

弘仁的画,受前人影响最深的元季四大家,又以倪瓒的影响为最大。倪瓒家殷富,性情狷介,清高绝俗。元入主中原后,他尽散家产,弃家隐居太湖二十年。在史无前例的动荡的时代中,倪瓒把内心郁积的愤懑、激奋溢于笔端,强调“逸书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被董其昌推崇为米芾后第一高人逸士。他的经历与主张,引起弘仁感情上的共鸣。

弘仁在诗中,多次表露对倪瓒的敬重之情:“倪迂中岁具奇情,散产之余画始成。我已无家宜困学,悠悠难免负生平。”弘仁虽然贫寒,但家中还藏有倪瓒的书画卷,朝夕摩挲,“岁岁焚香供作师”,对倪瓒的艺术成就十分钦佩。

他对倪瓒的绘画体会极深,其仿倪瓒的画,如《香水庵山水册》,可称达到了神似的境界。但他的画风并不囿于其格调,有自己的独创。弘仁认为,画意与文心一样,或繁或简,只求其悟出自然之理,心通造化,则能臻于至善。

他因长期游历名山大川,习见层峦陡壑、老树虬松,于是他加以概括,直师造化,别开生面,创造性地使用书家篆籀法旁通画法,笔如钢条,墨似海色,纵横交织,而苍劲秀逸,富有奇倔之势,开一代画风。清人杨斡在《归石轩画坛》中,评弘仁的画“于极瘦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对他的艺术成就无比钦佩,深为推崇。

松溪石壁图

山中归去结跏跌

弘仁晚年,画臻大成,声誉极高,被称为“当今云林”(倪瓒号云林子)。倪瓒在江南享有崇高的声望,明末士大夫以有无定雅俗,而现在以倪瓒比之弘仁,可说是对他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康熙元年(1662)冬,弘仁打算游历庐山,友人替他筹旅费,并赠衣服、手杖、健马等。于是他沿长江西上,“饱沃星霜,遍参尊宿”,潜心于烟云变幻的丹岩巨壑。

康熙二年冬(1663),弘仁居于歙县丰溪,准备省完祖茔后入黄山探究性命之学。在他示寂的前一天,他还到友人家取草鞋,若将有远行。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位高僧、画家竟于次日,即康熙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掷帽大呼“我佛如来观世音”,示寂于五明禅院,享年五十四岁。

疏柯坡石图

南宋画家郑所南酷爱梅花,画梅不画根,并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未曾吹落北风中。”大概是出于同样的心境,弘仁对梅也表露了同样的喜爱。他曾画有《梅花图轴》,主干劲挺峭拔,枝条直上直下,急回猛折,着意表现梅花风骨嶙峋、傲然独立的神采。

弘仁在生前曾对弟子说:“墓上种梅为绝胜事,归卧竹根之日尚有清香万斛,濯魄冰壶,何必返魂香也。”弘仁逝后,友人汤燕生会集他的弟子,把他葬于披云峰下,并遵其嘱,“莳梅花数十本,以大招之从师治命也”。寒冬萧索,梅花盛开之际,冷蕊飘香,长伴一代高僧安息。

弘仁在画史上地位很高。后人因他系明遗民,隐居不仕,把他与另外三个明末遗民,并出家为僧以画抒愤解忧的画家朱耷、石涛、髡残并称为“清初四画僧”,奉为标新立异的一代大家。又因他籍属徽州,与徽州画家查士标、孙逸、汪之瑞齐名,领袖一时,称作“新安四大家”,奉为新安画派的始祖。

弘仁一生,惜墨如金,不轻下笔。“衲踪迹其处,环乞书画,多攒眉不应”,“江表士流,获其一缣一箑,重于球璧”,在当时已很名贵。又以其名“弘”字与乾隆帝“弘历”同,触犯忌讳,例当回避。故自乾隆以来,藏悬其画者益稀,以至声名不显。弘仁的山水名作,流传至今的尚有《黄山真景册》、《松壑清泉图轴》、《香水庵山水册》等。

弘仁 晓江风便图轴

弘仁开一代画风后,师从者如云,即使标榜直师倪瓒者也往往是师从弘仁眼中的倪瓒,正如石涛题弘仁《晓江风便图轴》云:“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虽学云林,而实是渐公一派。”弘仁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敬仰和效仿,并为新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不尽的营养源泉。

标签: 攻陷北京 甘之如饴 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