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环球快播:寒光照铁衣 再现华夏甲胄的“泉州印记”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9-03 16:56:16

[新闻页-台海网]

泉州武备文化底蕴深厚,而今,本地甲胄制作匠人参考古籍、石刻、壁画等资料,纯手工复原冷兵器时代中国将士的终极防具,让这一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资料图)

甲胄重生

泉州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为甲胄匠人提供了灵感,图为根据《郑成功弈棋图》制作的明代郑成功金漆山文将校甲。(潘刚峰 供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甲胄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将士们的防护性装具,其坚硬的外表下藏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但遗憾的是出土实物和传世的甲胄少之又少。泉州甲胄制作匠人研究复原技术,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重焕生机。

“甲”指铠甲,“胄”指头盔,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在中国古代,铠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所谓“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历朝历代都不允许私人制作以及收藏甲胄,违者将被处以重罪重罚,而官方库藏的兵甲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中大多散尽毁坏,因此,传世的甲胄非常少。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考古陆续出土一些古代甲胄实物,但在地下埋藏千百年后,大多已严重腐蚀,不可识别。

家住南安郑成功雕像旁的“90后”小伙潘刚峰,偶然接触到便迷上了这一军事武备,如今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能全流程制作甲胄的甲胄制作匠人。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穿着什么样的甲胄横扫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北宋著名政治家、军火家——泉州人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中,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具的宋甲是什么模样?

为了向民族英雄郑成功致敬,他开始琢磨甲胄复原技术。由于缺乏实物可参照,他一头钻进可供参考的古籍、壁画、陵墓的石像生和极少量的甲片中。为了更好地还原甲胄,他经常让外地的朋友帮忙拍明十三陵、宁波南宋石刻公园等地的石像生,《武经总要》《武备志》《历代兵制》等有记载甲胄的古籍更是翻了个遍。

完成一套甲胄,从设计到制作完成,需要几十道工序、数十种配件,涉及绘画、雕刻、漆器、锻打、皮艺、泥塑、编绳等多种技能,潘刚峰向一项项技能发起挑战。对他来说,除了前期寻找参考材料,尽量还原甲胄的材质、制作工艺外,要为几十个配件进行设计和打版,是其中最难的一项,“版型设计完成后,还需反复根据数据调整,可能要制作失败二三十个模板后才能成功,前后耗时可能需要一年。”一件男性成年人的甲胄,根据甲片种类和尺寸大小的不同,少则需要数百片甲片,多则四五千片,为了最贴合人体形态,每一片甲片的弧度都有细微的差别,需要一片片不断打磨和调整,完成一套甲胄,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其间耗费的时间、成本及心力常人难以想象。

多年来,支撑着潘刚峰苦心钻研的力量,是泉州深厚而悠久的崇尚武备的历史底蕴。“泉南到处少林风”“南拳、烧酒、曲”,泉州自古有尚武之风,更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涌现出了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林兴珠、陈化成等一大批名将,此外,还有编撰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的曾公亮,“我想通过制作这些在他们所处时代有代表性意义的历史人物所穿的甲胄,让更多的人看见历史上的铠甲,同时在具有深厚武备底蕴的泉州传播中国甲胄文化,并将泉州的武备文化和泉州文化传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泉州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为他的甲胄制作提供了灵感,去年7月底,泉州申遗成功后,潘刚峰根据《武经总要》开始着手制作宋代黑漆顺水山文甲;今年4月起,他开始根据《郑成功弈棋图》制作明代郑成功金漆山文将校甲,于7月底制作完成。

近年来,潘刚峰频繁带着他的甲胄作品参加泉州乃至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文化展示活动,并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进行展示,获得了不少关注、收获了不少“粉丝”,也结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甲胄复原师和甲胄爱好者,他的梦想是让更多人接受和了解小众的甲胄文化。

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古代甲胄,是中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有着不少像泉州小伙子潘刚峰一样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这一中国传统工艺穿越千年时空,重生在当代。

标签: 武经总要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