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调查
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198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队会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对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进行了调查。1984年秋考古研究所内蒙队在此进行了试掘。在试掘中因遇到遗迹较多,所开探方尚未发掘完毕。现仅将1983年调查情况和1984年采集到的标本作一简略介绍。
(相关资料图)
一
窖址位置与遗迹
窑址位于灵武县城正东,相距约35公里,在灵武—磁窑堡煤矿公路的西侧。明代磁窑堡城在窑址东面,仅隔一条千沟,今磁窑堡镇在窑址南面,相距约4公里。窑址四周均为沙漠(图一)。大河子沟河在窑址的西侧流过。窑址附近有丰富的煤矿和瓷土矿。在这里,生产瓷器的三个主要条件—瓷土、燃料和水源都具备了。
窑址座落在南北长约800余米、东西宽400米左右的小山丘上。在此范围内到处散布着瓷片和窑具碎片。文化层厚约2—4米。从采集的瓷片来看,此窑创烧时代较早,品种多样,质地良好,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处重要的古瓷窑址。
在窑址内发现数处窑炉遗迹。窑址西端南坡断崖处暴露八座残窑,其中仅一号窑炉尚能看出其形制,其余仅存残迹。现将一号窑炉的情况简述如下。
窑为南北向,火膛朝南。平面呈马蹄形,由火膛、窑室和烟囱组成(窑门无存)。火膛略呈半圆形(仅保存一半)。火膛较深,其后墙高1.25米。后墙上面有支烧痕,说明火膛后墙已构成窑床的一部分。窑室呈前窄后宽的梯形。窑床东半部已遭破坏,表面铺有青沙。在窑室后部,东、西并列两个半圆形的烟囱,相隔1.44米。东部烟囱尚保存多半,西部烟囱仅剩残迹。烟囱及窑室后墙由破碎窑砖砌成。
一号窑炉的形制为北方金、元时期诸窑址所常见。《陕西铜川耀州窑》①所报导的几座金、元时期的窑炉,除两个烟囱为长方形,烟囱前有隔墙外,其余均与一号窑相似。山东淄博坡地窑址发现的金、元时期窑炉②和淄博磁村发现的金代窑炉③,除窑床为前宽后窄的梯形外,其余均与一号窑相似。
二
遗 物
可分瓷器与窑具两类。瓷器有白釉瓷、黑釉瓷、青釉瓷、褐釉瓷、绿釉瓷等。
白釉瓷可分素面、刻花、剔刻花和点彩四种。素面瓷以碗类为最多,有曲腹直口碗、撇唇碗、折沿碗(图二,3;图三,1)0盘有撇唇盘(图二,4;图三,4)、卷沿小盘(图二6;图三,5)。折沿大盘为内壁施白釉、外壁施褐釉。刻花瓷仅发现一片小口短颈大罐口沿(图版柒,11)。剔刻花瓷仅发现几片碎片(图版柒,12,13)。点彩是在碗的内壁腹部施九点组成的褐釉雨点纹(图版柒,14)。还有一种点彩碗外壁施黑釉。
白釉瓷施化妆土。釉色有纯白和白中泛黄两种。内壁施全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或仅口沿处施釉。大部分瓷片釉内有细裂纹。胎质坚硬细密,有少量的细沙粒,呈浅黄色。碗、盘内底有一圈沙粒,可知为匣钵沙圈叠烧。造型特点是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因而器底很薄,有的仅厚2毫米。
黑釉瓷亦可分素面、刻花、剔刻花和点彩四种。素面瓷以碗类为最多,有矮圈足斜壁碗(图二,11;图三,8)、圈足曲腹大碗、圈足曲腹小碗(图二,9;图三,7)、弦纹碗(内壁有两道或四道划釉弦纹)、折沿碗。还有小浅盘、执壶、腹部有圈足的扁壶、双耳罐、凹足小盏、瓷瓦件(图四,右下)、瓷马等。刻花瓷仅发现一片腹部有圈足的扁壶(图版柒,4)。剔刻花瓷较多,外壁剔刻花的有瓶(图版柒,7),罐(图版柒,3)、盘(图版柒,1)、碗(图版柒,2)等。内壁剔刻花的有碗一种(图版柒,5、6)。点彩仅发现粗碗一种,是在无釉的内底上施梅花点。
黑釉瓷的釉色有的漆黑发亮,有的无亮光。碗、盘等内底有一圈无釉(俗称涩圈),少数的全部无釉,外壁施半釉或仅口沿处施釉。胎质大多坚硬细密、有少量细沙粒,少数质较粗。胎色大多数呈浅黄色,少数为浅灰色。从碗、盘等内底有涩圈(或全部无釉)可知大部为匣钵涩圈叠烧。造型特点是大部分器物“挖足过肩“,”仅晚期的少数粗瓷例外。
褐釉瓷种类、器形、纹饰、胎质等均与黑釉瓷相同。能复原的器物有素面小碗(图,7)、双耳小口瓶(图版柒,16;图二,5)、弦纹碗(图二,2;图三,3)、弦纹盘(图二,1;图,6)、小浅盘(图二,10;图三,9)、小瓶(图一,8;图三,2)和点彩碗等(图版柒,10)。
另外还发现有少量的绿釉碗、绿釉剔刻花瓶(图版柒,8),紫釉弦纹小碗等。其器形、胎质、纹饰等亦与黑釉瓷相同。
青釉瓷可分为素面、刻划花两种。素面瓷有斜壁碗(内壁有数条凸棱)、斜壁小碗(图版柒,巧;图二,12)、浅腹小盘、盒、壶等。刻划花瓷仅发现盆(图版柒,9)一种(外壁施黑釉或褐釉)。
青釉瓷施釉较薄,有亮光,有的瓷片内有细裂纹,釉厚处有气泡。施釉方法、胎质、造型特点均同黑釉瓷。
窑具有匣钵、漏斗形窑具、工字形窑具、垫圈(图四,右上)等。窑具亦为瓷土所制,胎质坚硬、有粗沙粒、色浅黄。有些窑具成形较规整。在窑具中,匣钵的形制较为特殊。有平底和无底两种。平底匣钵较浅,腹壁有小圆孔,也有无孔的。无底匣钵较深(35厘米),呈筒状,底部仅有一圈宽边,腹壁直,有大圆孔两排,有的直口,有的口部呈不规则的三足状,高矮亦不等(图四,)。在底的宽边处有沙痕和器物痕,知其为覆置使用。在匣钵内壁粘有碗口片,证实了碗、盘类器物为匣钵沙圈(或涩圈)叠烧。
从上面对遗物的简单叙述中,可以初步看出此窑的一些特点。
(1)品种多样,除本窑特有的产品以外,还仿造北方一些名窑产品。如白瓷仿定窑,剔刻花瓷仿磁州窑等。在产品中既有生活用品、又有雕塑艺术品,同时还生产建筑材料。产品以黑釉瓷为最多,白釉瓷、青釉瓷、褐釉瓷较少,绿釉瓷、紫釉瓷少量。其中以白瓷和剔花瓷最具特色。
(2)此窑独特产品有腹部两面各有一圈足的扁壶、黑釉瓷瓦件等。前者可能与党项族的游牧生活习惯有关,后者可能与党项族的建筑有关。
(3)此窑产品的造型特点是挖足较深, 器底较薄。这种“挖足过肩”的器物曾出现于北方一些宋、元窑址,但没有形成固定的样 式。而此窑大部分产品如此。据研究,这种过肩足的瓷器不但可以减轻胎体的重量,“而且生产实践证明还有减少器物变形的作用”。在景德镇直到明代中期才形成这种固定的成形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④。
(4)有些窑具胎质细腻、成形较规整,这可能与生产较精致的产品有关。壁有圆孔而无底的匣钵为其它窑址所少见。
三
窑址年代
磁窑堡窑址在嘉靖十九年《宁夏新志》,雍正《甘肃通志》、乾隆元年《甘肃通志》、宣统元年《甘肃通志》、乾隆七年《河套志》、乾隆四十五年《宁夏府志》、嘉庆《大清一统志》、嘉庆三年《灵州志迹》等均有简略记载。《宁夏新志》记载:“磁窑寨……西至灵州七十里,城周迴二百一十丈,南门一。……今止庆府窑匠军余四十余名,并各处陶器者十余人居焉。” “磁窑山,州东北六十里,为陶冶之所。”以后各志所记,除《灵州志迹》外,均记为“磁窑山,在州东六十里,为陶冶之所,出石炭。明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磁窑堡于此,以接灵州边界。”《宁夏新志》把磁窑寨 ( 即磁窑堡城 ) 与瓷窑山记为两地,但以后各志大都把磁窑山与磁窑堡城记为一地。今实地调查可知窑址与磁窑堡城仅一沟相隔。据《宁夏新志》所述,在明代嘉靖时期此窑仍在生产,但规模已很小了。这与我们调查的情况也是一致的。至于窑址的始烧年代、它的盛烧时期及其它各时期的烧造情况在各志中均无记载。这次调查所获资料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从一号窑炉的形制来看与北方金、元时期的窑炉很相似,遗物也具有金、元时期北方诸窑产品的风格。因此,我们暂时把此窑的时代定为西夏至清代,而西夏是此窑生产的重要时期。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有关西夏瓷的一些零星资料判断,在上述采集品中有些是属于西夏时期的。如双耳小口瓶与上海博物馆藏带有西夏铭文的双耳小口瓶⑤相比,两者均施半截釉,在肩部均有一圈无釉(这是为了在上面叠烧别的器物),在器形上两者也极为相似。剔刻花瓷瓶的装饰技法和风格与内蒙伊金霍洛旗敏盖村所出的西夏剔刻花瓷瓶⑥极为相似。调查时发现两片腹部有圈足的扁壶残片,但不知其器形。84年试掘时出土一件褐釉剔刻花扁壶,知其腹部两面各有一圈足(图版柒,17;图五)。这种扁壶为其它窑址所不见,仅在武威西夏窖藏发现与此相同的绿釉扁壶。褐釉雨点纹白瓷碗在武威窖藏中亦有发现。黑釉瓷瓦件在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区曾有发现。上述器物是为西夏时期的产品似无问题。至于此窑元、明、清各时期的典型产品,因目前尚无可靠的对比资料,容以后发掘找出典型地层再予说明。
四
调查收获
我国瓷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和江南诸省。西北地区产瓷地点较少,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尚未有瓷窑址报导。灵武瓷窑址的发现说明早在西夏王朝时期这里已大规模地生产了质量很高的瓷器、而且一直延续到清代。此窑产品在内蒙额济纳旗、伊金霍洛旗、甘肃武威、宁夏银川西夏陵区等地均有发现,说明灵武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生产瓷器的中心。
与宋王朝同时存在的先后有辽、金和西夏。目前我们对辽瓷和金代瓷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而对长达一百九十年的西夏王朝〈1038一1127年)的瓷器所知极少。通过这次调查和今后大规模发掘将对西夏瓷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通过上面对遗物的叙述可知,西夏瓷与同时期的宋瓷、辽瓷和金代瓷器相比较,有其自己的特点,将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目前史学界对西夏王朝历史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是因为西夏王朝留下来的文献史料太少了,在二十五史中没有一部西夏专史。同时,西夏王朝流传下来的实物资料也极为少。通过对此窑的调查和今后大规模发掘将对西夏王朝的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一份实物资料。
在调查中,承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领导庞三宝、钟侃同志以及韩秀依、孟嗣徽等同志大力协助,谨致谢意。
执笔者 马文宽
注释: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1965年。图六。
②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坡地窑的调查与试掘》,《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360—373页,图三。
③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古窑迹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6期。46—53页,图二.
④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文物》1980年11期。50—60页。
⑤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图六一。
⑥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图版伍壹。
⑦钟长发:《武威出土一批西夏瓷器》,文物》1981年9期。89—90页,图三、图五。
本文出自《考古》 1986年第1期,5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