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她说自己也许会死在画案边!“最美连环画”背后的大师王叔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鹏
这是一幅没有完成的画作,画上女子身姿曼妙,衣饰淡雅,手握画笔,神态凝然,只有一张脸未施粉黛,等待着画家最后的点睛之笔,然而,她却永远等不到了。
【资料图】
这是工笔仕女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的绝笔之作——红楼梦系列人物之《惜春作画》,王叔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亦和她画中的惜春一样,在伏案作画,然而,画未终,人先去。
早在几年前,王叔晖就曾经说过要加紧画这套《红楼梦》,她说:“将来我死时,准得有一幅未完成的‘杰作’;也许,我就死在这画案边……”没想到一语成谶。
最近在读李劭南、王维澄先生的新书《遇见王叔晖》,读到王叔晖绝笔这一段,禁不住泪目。死在画案边,对一个画家来说是遗憾还是幸福呢?没人知道王叔晖在最后那一刻的所思所想,女画家清贫孤独,终身未嫁,却画出了这世间最美的爱情,她的幸福就在这些传世画作里吧!
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也许没听过王叔晖的名字,但是大多都见过那套美轮美奂的《西厢记》特种邮票,如果经历过连环画时代的朋友也一定会对那些精美的小人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有印象,它们的作者正是工笔仕女画大师王叔晖。看过她的画的那代人是幸福的,那是一个大师画小人书,画教科书的时代,孩子们在物质贫穷的生活中却接受了最好的美学启蒙,我有幸就生于那个时代,更有幸的是曾经“遇见王叔晖”。
我10岁那年上了一个工笔画兴趣班,上世纪80年代一些“业校”晚间有面对社会的兴趣培训,大人孩子都能报名,学费一学期5元,也不知道爸爸为什么给我报了工笔仕女,大概觉得女孩子画这个比较静心。初学临摹,老师拿出画稿,我竟一时看呆了,那真是一张太美的“大美人”,那正是王叔晖《昭君出塞》的白描稿。
当时小孩子都把这种工笔仕女画叫做“大美人”,经常在挂历、年画、小人书中出现,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这么美的还是第一次见,即使我只有10岁也被深深打动了,由此而见,王叔晖画中的那种美是多么雅俗共赏,童叟无欺。
我之前也曾经临摹过《芥子园画传》里的古人画的仕女图,当时并未觉得美,反而觉得有点“丑”,想着古今的审美区别还真是不小。然而王叔晖画的“大美人”即使过了几十年再观赏,依然心里只有一个字“美”。经过岁月积淀,反而对她画中的美有了更深的领悟,她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的东方女性美,真的是优雅恬静,境韵悠长。
读了《遇见王叔晖》才知道,王叔晖的画之所以那么美,既具古典神韵又符合现代审美,是因为她对传承千年的中国工笔重彩仕女画做了大胆创新,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但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虽然我只是小时候上了一年的工笔画兴趣班,但“遇见王叔晖”却成就了我一生的兴趣爱好,直到今天,有时心情浮躁画上一幅手绘仕女图,顿觉平心静气,但很汗颜如今只能用铅笔涂鸦,当年用“小衣纹笔”白描的童子功已废,然而那种童年培养的审美情趣早已形成,让我受益终生。
很多年陶醉于王叔晖画中的美,却不知这位画家究竟是何许人也,直到后来偶然看到一个拍王先生的纪录片,才知道那些“大美人”的背后是一位看上去如此平凡的老人,那种巨大的反差深深震撼了我。最近读到《遇见王叔晖》,让我进一步走进画家的私人生活和艺术世界,除了画作,又被她的精神和气质深深折服。
最初见到王叔晖的私人照片,有点不适应,因为几乎都是烟不离手,这似乎成了她的一个符号,据说她一生喜烟好酒,女画家的形象有点“酷”,看了书才知道,她养成这个习惯的原因背后竟有一段辛酸往事。
青年时代的王叔晖
王叔晖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从小衣食无忧,还有条件拜师学画,但无奈有个不靠谱的父亲,竟然抛妻弃子玩失踪。王叔晖18岁就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卖画养活母亲和幼弟,每天没日没夜画画换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学会了抽烟,学会了熬夜。她的画案四周密密麻麻布满了香烟熏过的痕迹,因为有时太累了,点着烟没顾上抽就睡着了。即使生活这样艰难,她断然没有想到去依赖别人,她给自己定下的生活信条是: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解放前王叔晖卖画维生20年,做画当以千计,虽才华过人却每天疲于奔命,贫困交加,1949年北京解放的时候,37岁的王叔晖只有60多斤,身体虚弱到极点,直到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担任连环画创作组组长,她才算真正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很多人想不到,最初王叔晖画《西厢记》是为了完成一项国家重要任务,宣传1953年《婚姻法》颁布,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正是冲破封建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的典范。1954年,王叔晖16幅《西厢记》连环画问世,轰动一时,这幅作品也被载入史册,至今仍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60多年过去了,当年她创作的初衷已经被人们遗忘,但艺术的魅力依然如此打动人心!因为画中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崔莺莺清丽文秀、脉脉情深,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张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她笔下流畅细密的线条似乎赋予了他们生命,爱情的悲欢离合也更为荡气回肠,使人久久难忘。
由此深感,王叔晖那一代大师,从未将自己划归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家,更未把自己的画作束之高阁,而是真正深入民间,尤其是成为小人书连环画,广泛流传,有人说这些画很“俗”,她正是将原来只属于文人玩味的仕女画“俗”化,使之为大众喜闻乐见,也使工笔画接了“地气”、“人气”,跳出明清以来文人自赏的怪圈,更难得的是,这种“俗”中又包含着极致的“雅”,高超的技法和功力创造出干净清丽的色彩效果,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著名画家潘絜兹这样评价王叔晖:“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的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
年近七十岁的时候,王叔晖又完成了4幅《西厢记》邮票的创作,分别名为“惊艳”、“听琴”、“佳期”、“长亭”,再现了《西厢记》中的名场面,表现出极为含蓄典雅的东方美学,真令人爱不释手。1983年2月21日。特种纪念邮票《西厢记》发行,轰动全国,一个月后,英国《集邮周刊》,以全套《西厢记》邮票作为该期的封面,王叔晖的画作蜚声海内外。
《西厢记》成就了王叔晖,其实她的代表作还有很多,她画过王昭君、花木兰、李清照、刘兰芝、祝英台、林黛玉……美得各不相同,有性格有神韵,精致的画面背后讲述了她们一生的故事。风华绝代的明妃王昭君走出汉宫时的淡定决绝,闲坐窗前逗鹦鹉的黛玉一身凄清,为江州司马弹奏的琵琶女有深深地落寞……她们用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为她们请命,为她们绘影。
王叔晖画出了真正的“大女主”,这些女性充满着人的尊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之前的中国工笔仕女画从未触及的高度。我想,在她们身上也寄托了画家自己的理想吧,王叔晖经历过那么多贫困磨难,盛名之下赤子之心从未改变,她不事权贵,不染世俗,不爱社交,不贪名利,一生沉浸在创作中,画中有她追求的真善美,有至情至性,有艺术的永无止境。王叔晖把自己的生命也活成了“大女主”,她瘦小病弱的身体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常年的辛劳摧毁了王叔晖的健康,1985年7月23日,王叔晖在家中病逝,临终之际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画案上只有一幅尚未完成的《惜春作画》,似乎是冥冥中的天意。
和作者李劭南老师
“遇见王叔晖”于我,是一场精神的邂逅,是一场延续了数十年的美学启迪,然而,我生君已老,非常遗憾未能见到大师一面。《遇见王叔晖》这本书弥补了我的这个遗憾,作者李劭南老师知道我的心结,特意把我临摹的一幅白描收入书中,虽然画得很拙劣,但代表我致敬大师的拳拳之心,今年是王叔晖大师诞辰110周年,这也算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