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环球报资讯】顾林生|新单位巧遇观音兜 老堡镇喜逢古建筑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9-14 09:49:24

顾林生建设镇界东村人,目前在崇明区税务局工作,喜欢收藏和写作,致力于崇明民俗文化传承。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微信:anxinlu)。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单位巧遇观音兜

老堡镇喜逢古建筑

从南门调到堡镇上班已是第二周了,我除了熟悉新单位内部的环境,我也试着去了解老堡镇的沉淀,我想从内心深处去接受这个新地方。尽管因为远,我内心有点抗拒,但既来之则安之,这个道理我懂。

现在网络方便,要想知道什么,百度都可以找到。于是通过上网,我知道了很多关于堡镇的故事,关于堡镇的历史,关于堡镇的传说。

老话说:古有桥庙堡浜,今有南堡庙新,充分说明了堡镇历朝历代在我们崇明百姓心里的份量。

当然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终究虚无缥缈,实地走走才能让自己身临其境,了解更多。

中秋假期,利用值班的空闲,我伴家人行走了老堡镇正大街。并在正大街里翻阅了老堡镇的久远,如正大街122号杜少如旧居,正大街148号高氏贞节牌坊,又如正大街24号龚双福旧居等,从中了解了正大街的一段岁月沧桑。

今天是台风,考虑到风雨情况,我七点就早早出门。到达堡镇已近八点。找不到停车位置,我把车停在了单位对面堡镇学校的门口。下车,抬头看着对面有点破旧的小区,想想坐落里面的新单位,微微有点苦笑,这就是我以后相伴二年的单位,内心不仅泛起层层犹疑,默默感慨。迟疑了一下,还是抬头信步向马路对面走去。可就在抬头的刹那,我却突然惊讶地发现老区里面或隐或现一个椭圆形的砖墙,噫,这不是老人们常说的“观音兜”吗。我快步穿过马路,走进小区。我终于发现,我单位的小区里,竟隐藏了六个“观音兜”。一向有点对旧物小酷爱的我,真是惊喜有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物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还真是应验了古话“得来全不费工夫”。

“观音兜”是一种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福建的民居,后多见于徽派建筑。他的特点主要是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有点类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所以俗称“观音兜”。其大概的寓意是祈福保佑风调雨顺,“观音兜”建筑后逐渐在江南民居中流行开来。但民间还有一则说法,说他因为山墙自檐口起随屋面呈曲线升高,所以叫“观音兜”,又俗称封火山墙,起防火的作用。

我们暂且不管“观音兜”的民间称呼,就目前我们能在崇明看见这些白墙粉黛、方砖铺地,一个个造型别致的“观音兜”已属万幸,毕竟老建筑真的是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

后来,我去网上查阅了关于“观音兜 ”的记载。据传,早年间,崇明很多四桯头宅沟等老宅都有“观音兜”造型的山墙,而且观音兜还分大观音兜和小观音兜,小观音兜只兜屋脊部分,大观音兜整个山墙都兜一圈。我们堡镇出现的都是小兜,在崇明浜镇那个地方还有大的观音兜。当然,现在不管是大兜还是小兜,在崇明都已不多见。今天我有幸还能在这单位“庭院”,和六个观音兜的传统建筑元素来个重逢,我喜不胜喜。我想问问同事们,了解一些关于这个“庭院”的情况,但他们都摇摇头。我明白了,或许同事们都习以为常;或许他们压根就没有在乎过;或许他们也不知道观音兜的叫法或者是什么。于是我没有再深入问,我怕被他们说“走火入魔”,是的可能我因为近几年更近的走进旧物收藏,所以,对一些古老的东西具有了敏感性,我才会感觉每一件旧物后面所包涵的时尚、古朴……

时尚和古朴的老建筑、老历史,这不仅是崇明民俗的独特魅力,这更是崇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而眼前老堡镇“前墙后瓦、观音兜脊,一草一木,画里人居”的古屋老宅,不正是这份古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不正是崇明古建筑文化的一份缩影?

我不仅惊叹于这观音兜的精致,我更惊叹于这古建筑的奇妙。透过这观音兜上的片片砖瓦,观音兜上渗出的根根斑草,我仿佛看见了老堡镇承载的过往记忆、光阴故事。

有了观音兜的奇遇,中午,我在单位院子里认认真真地兜了一圈,我看着,拍着、思索着……

我现在才发现我所在的单位位置居然是一座老宅。中午,在同事们中没有找到的答案,我不甘心,于是我又去询问了旁边的邻居,他们告诉我,这古宅是解放前的一个杜氏老宅,这里曾经还是老堡镇小学,老民办民本中学所在地。而我们单位建筑所处的位置原来是学校的操场。

为了更好地了解单位所处位置的历史了解这个老宅,中午我没有休息。我走访了邻居告诉我的,一墙之隔的光明街上94岁的杜氏老人,人称杜老师,是堡镇小学退休的老教师。听她介绍了杜氏古宅的古往今生。从中知道了很多古宅的沉淀,打开了老堡镇关于杜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闸门,让我看到了很远很远的那个时候,杜氏先人励精图治,救国救民的无数壮举……

因为是第一次拜访,杜老师又是高龄老人,所以,我没有多打搅就告辞了。后来我就在光明街周围又兜了兜,看了看。

我发现,其实老堡镇的很多古迹不仅仅是正大街,在光明街上,也有着很多古宅。比如光明街20号陆公义旧居,光明街61号龚氏旧居,光明街67号黄氏旧居,甚至光明街34号、光明街35号等,而且都是观音兜建筑。当然,时光荏苒,一些老宅有过了翻造,失去了韵味,但那残留的印痕还是透着沧桑的气息。更有一部分老宅,因为时代久远,无人问津,已经破损不堪,但在那些残垣断壁中,我们不难也会想起那段斑驳的历史,看见那份厚重的岁月。

我一一拍了下来,当作一份记忆里行走的历史,去感思,去感悟,去感触。并通过自己的那份执着,去留住那份曾经的过往,向历史和后人展现一片崇明古建筑厚重的一页。

时光更迭,记忆远去,但脑海中繁华热闹的老堡镇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或许是怀旧、或许是情怀、或许是执念、或许……或许更因为回荡在历史中的记忆,一年少似一年……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编 辑: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标签: 得来全不费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