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看点】湖南大学“藏”着一片精美建筑群
长沙晚报9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实习生 傅雅玲)岳麓山下,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层峦叠翠。湖南大学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依山傍水,四周林木荫翳,环境幽静雅致,一片精美建筑群处于其间却不显突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调。2017年湖南大学建筑群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遗产。校园内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如岳麓书院、科技馆、大礼堂等,都独具特色,鲜明的橙红色基调让人过目难忘;而近些年新建成的图书馆、复临舍、研究生院等,则极具现代化气息。记者日前跟随市住建局“精美长沙大家谈”活动走进湖南大学,看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如何碰撞,使湖南大学建筑群熠熠生辉,得以传承。
岳麓书院沉淀着历史的重量
【资料图】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湖南大学经历漫长历史时期的校园建设,逐步形成了如今的校园形态。湖南大学既有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古代建筑典范,也有以刘敦桢、蔡泽奉、柳士英等近代建筑巨匠所设计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了以巫纪光、魏春雨为代表的一批当代建筑师。这些建筑无不印证着湖南大学校园发展的历史。
“中国的大学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十几所大学,而湖南大学所特有的,是它有两个国宝级建筑群,一个是古代的岳麓书院,一个就是近现代的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肃介绍,平常我们有一句话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湖南大学的校园建筑,可以说是一部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史的史书。
古铜色的底板加上金色的“岳麓书院”四字组成的门额,再配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构成了岳麓书院的大门。柳肃介绍,在以前,岳麓书院分成两个部分,左边是文庙,右边是书院。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与右边的白墙灰瓦的书院相比,红墙黄瓦象征着当时文庙阶级地位之高。如今,岳麓书院变成了3个部分,在南边新建了中国书院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个书院专题的博物馆。
古典与现代在建筑中完美融合
“湖南大学最初是从岳麓书院里面发展出来的。”柳肃说,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经历了三个时代,一个就是抗日战争之前,也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二院、校办公楼,以及后来被炸掉了的图书馆;抗战爆发时期,湖南大学先是迁到了湘西辰溪,在抗战结束后再返校重建北楼、学生宿舍、胜利斋等建筑;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了科学馆和大礼堂。
科学馆原本是设计师蔡泽奉设计的具有西洋古典风格的两层楼,在抗战胜利后,中国现代建筑师柳士英在保留原风格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层,同时保留了原有屋顶平台的栏杆。“这个建筑有一个特殊的历史价值,抗日战争中国战区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就是在二楼靠南边的会议室举行的。”柳肃介绍。
大礼堂是柳士英设计的,是结合中与西、古典与现代元素的一个综合体。“建筑史是国家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一定要保留好这些历史建筑,我们才能看得见历史,我们要留着这些建筑,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柳肃说。
历史与艺术相结合,承接文化命脉
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复临舍、研究生院则是新建筑的代表。走进湖南大学新图书馆正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空间——天井。建筑巧妙地围绕天井组织读者流线、工作人员流线和图书流线,使三大流线相互不干扰。新图书馆与岳麓书院、旧馆形成了一条由西到东的轴线,联系着自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历史文脉。
复临舍教学楼建于2000年,由时任建筑学院院长的魏春雨教授设计,是老建筑与新校区的临界点,其设计理念源自岳麓书院二门的对联“藏之名山,纳于大麓”,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与整合。“建筑整体采用框架结构,共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约24米。”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徐峰说,入口处的大片玻璃幕墙,典雅而不失大气,并柔化了立面;大厅中的剪刀楼梯,既是教学楼纵向动线的保障,同时每层楼梯平台扩展出来一处空间。
徐峰介绍,湖南大学天马新校区的研究生院楼采用了院落、天井、台地、狭缝等地域空间类型对两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在不同向度进行切割和镂空,“这样设计消解了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迫,成为‘雕塑感’强烈的建筑实体和充满空隙的呼吸体,是岳麓书院空间形态的现代性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