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头条:果识分享|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新变
果识分享
陶瓷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生活器具,而没有其他附加的艺术文化价值,它的影响力不可能如此广泛。从原始人类制作的简单陶具,到制瓷工艺的出现、成熟,再到发展成为一种工艺价值精湛、文化价值厚重、审美价值极高的文化艺术珍品,陶瓷的蜕变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可以说,是诸多闪耀着光辉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介入,配合工匠一丝不苟、精研细琢的工艺,才成就了陶瓷艺术如今无可撼动的地位。
但显然,陶瓷及其制作工艺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本身即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其自身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与超越的过程。从它的萌芽诞生、工艺技法成熟到文化、艺术、工艺融合而达至巅峰的历史,在文化史上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场漫长进化史。
(相关资料图)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除制作工艺之外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这些令陶瓷艺术光环闪耀的文化精髓,探索它们是如何与陶瓷工艺融合、如何令陶瓷艺术经千年而不衰,乃至愈发生机勃勃的原因。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愈发成熟的制作工艺和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促使陶瓷划分出界限鲜明的市场分层。一边是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生活器具,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几无艺术文化价值、单纯发挥实用功能的锅碗瓢盆杯盏,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另一边是动辄被拍卖会拍出千百万元天价的陶瓷艺术收藏品,它们在制作工艺、艺术文化价值上都有着明显优势,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我们探索的时候也需要更多将目光投向这类陶瓷艺术品,从它们身上找到传统文化继承与流变的证据。
诗、书、画、印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也是与陶瓷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传统文化艺术。书与画大约是最早与陶瓷艺术融合的。原始社会时期,穴居的原始人就将那些象形文字或“画作”用某种动植物颜料涂抹在原始陶器上,达到装饰、标记或记事的目的,这大概是陶瓷艺术最初的样子。以画入陶瓷、以书入陶瓷,也是中华民族提升陶瓷艺术文化价值最主要的途径。但原始人在粗糙的陶器上绘制文字、绘画作品,始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雏形阶段。要想制作出更加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就必须完成由陶向瓷的跨越。这一跨越早在公元前16世纪就完成了,人们开始学会用更加成熟的工艺,制作胎面更平滑、质地更坚硬、可塑性更强的瓷器了,而瓷器的烧制方法更加先进,书画作品的颜色更加精美且不褪色变色,这为书、画艺术更好地与瓷器融合提供了契机。而到了汉代,我国才全面完成由陶向瓷的转变。
到了唐朝,拥有独特色彩和造型的“唐三彩”陶瓷因有别于一般的青瓷和白瓷,广受人们喜爱。“唐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选料要求高、制作工艺复杂、成品色彩艳丽、造型别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多数作为摆件装饰物而非日常用品,多见于唐代墓葬中,对于考据唐代社会风俗文化有很大价值。到了明清时期,陶瓷艺术的发展达到顶峰,在继承唐宋彩瓷制作工艺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进步,也诞生了更多类型、流派的陶瓷。这一时期,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上实现了集大成式的发展,大型瓷器、板瓷制造工艺的进步,使瓷器可以容纳大型绘画作品、诗文作品、书法作品、印章作品。相比唐宋时期,明清陶瓷工艺品上的诗、书、画、印等作品内容含量更丰富了,陶瓷的体量造型可大可小,从小小的鼻烟壶到堪比人高的巨型陶瓷瓶,乃至数丈长、高的巨幅屏风板瓷都有,上面的书画作品既有色彩繁复艳丽的惊艳之作,也有以丹青淡墨简单勾勒的意趣之作,书画作品的类型更加丰富、细致。
总的来说,以诗、书、画、印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数千年的陶瓷艺术发展史上,从原始时期到明清,书画文化首先与陶瓷艺术结合,出现在相对粗糙的陶器上,然后是诗词、印章,因为这些艺术形式诞生的时期也相对更晚。当然,总体上这四类传统文化艺术是跟随陶瓷制作工艺一同发展的,陶瓷制作工艺的进步也为诗、书、画、印更好地融入陶瓷艺术奠定了基础,两者既呈现出独立发展的态势,也形成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
从传统文化(区别于书画艺术的狭义文化)维度看,在漫长的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封建统治王朝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受到封建统治势力青睐的主流文化显然会对这个王朝整体的文化发展走向产生影响。同时,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说,普通民众对其需求是较少的,且以实用倾向为主,只有封建统治阶级才能决定陶瓷工艺品上画怎样的画、写怎样的诗、拓怎样的印。所以,王朝势力和社会主流文化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很大。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儒家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正统文化的封建王朝时期,无论是何种艺术类型,诗词、书画、金石印章,其最主要的创作母题,是遵循儒家封建伦理思想、遵循纲常礼仪文化取向的。因此,宫廷生活、文人逸事、边戍感怀、忠君报国、志趣抒怀等主题就成为陶瓷工艺品上艺术作品最常见的文化主题,也是体现陶瓷艺术文化继承性的最佳证据。儒家文化虽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但并非意味着其他文化的隐遁。
在南北朝和唐朝武则天时期,礼佛文化盛行,就出现了许多以佛家文化为显要特征的陶瓷艺术品,佛像、佛经、高僧、涅槃往生等主题的绘画、诗文作品大量出现在陶瓷艺术品上,表现出与上述创作风格不一样的陶瓷文化。此外,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对陶瓷艺术产生影响,同样的,社会风俗文化,如审美取向等,也会体现在陶瓷艺术中。如“唐三彩”,许多女性陶俑人物体态丰盈、面色红润,与后来宋朝、明清人物陶俑造型色彩都不一致,体现出唐朝在女性审美上的独特性,与我们今天追求的纤柔、瘦弱是有一定区别的。这是社会风俗文化在陶瓷艺术文化承续发展上的特点。
而从思想维度看,我国陶瓷艺术的价值也是极高的,显露出某种继承和突破的路径。以生态伦理观或人与自然关系为例,我国陶瓷艺术的创作也呈现出与这种朴素自然观的紧密联系。传统的自然观,讲究“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众生平等”,要求人们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生态伦理观对于陶瓷艺术品上诗文绘画作品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也诞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墨客,如庄子、老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无论做人还是艺术创作,他们提倡“道法自然”。体现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许多陶瓷工艺品上的丹青笔墨就呈现出浓厚的“庄老之学”的气息,多是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万物与我合一”这类恬淡自然、融于天地主旨意趣的诗画作品,表现出与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类思想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既是一种继承,也可以说是一种突破和超越。
作者:
邹晓松(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为宇(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D24)]